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日治明治時期竹塹地區基督新教發展情形(1895-1911)

明治時期竹塹地區基督教發展可以1900年分為兩個階段,初期受到政權轉移影響,各處教會多受迫害,一直到1900年左右恢復舊觀。竹塹地區教會在城內(新竹)教會設立長老、執事組識,興建新的中巷禮拜堂,成立城外(客雅庄)禮拜堂。 後期隨著馬偕牧師逝世,北部長老教會進入「自治、自養、自傳」發展階段,在自治方面,城內(新竹)教會為北部長老教會第四所獨立聘請牧師的自治教會;在自傳方面,當時竹塹各地教會人數增減不一,整體人數較《淡新檔案》記載清代統計數目,增加近200人左右,信徒們表現多獲社會及官方肯定。不過教會卻隱藏向外開拓停頓的危機,1906年中會創立傳道更任部,1907年又在其下設台北、宜蘭、新竹三個傳道會,積極佈教,竹塹地區開拓教會表現不俗,同年先後在苗栗三叉河、南湖、三湖等三處地方建立教會,1908年成立苗栗南庄講義所,次年升格為禮拜堂,同時在北部長老教會宣教範圍最南端大甲設立教會,為日後教勢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新竹市文化局
  • 撰寫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創作者
    江天健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08/05
  • ISBN
    ISSN10287329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存放位置
    新竹市文化局
  • 檔案授權

    受著作權法保護-僅限於本平台有限度公開瀏覽

    著作人別:自然人著作

    著作保護類型:長期著作保護類型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