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新竹科學園區轉型為創新園區的社會基礎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在台灣經濟發展上具有重大的指標意義,這個高科技產業聚落的成功,使得台灣各縣市競相追逐。竹科經驗的反省,不但為台灣其他有心追求區域發展的城市提供寶貴的經驗,更彰響台灣在追求技術創新與高品質發展路線上的艱鉅挑戰,完全忽略了創新的社會基礎與打造長遠企業家鄉的點滴工程。 全球高品質經濟發展真正的動力在於創意人才的培養與競爭,創意人才永遠來自多元的文化環境、豐富的生活機能、與多樣生活形態選擇的社會土壤。在此意義上,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發展的基調基本上是:世界級的光纖網路辦公大樓,忽略周邊社會工程;強調漸進的改善與勤勞,追求金錢與短期利益,忍受單調、貧乏的生活。 竹科成功的高科技廠商近年營造各式文化活動的努力,卻改變不了一個基本的格局:滲透在日常生活經驗當中的美學秩序與豐富文化生活機能的匱乏。 從技術創新的社會向度來看,關鍵在於能否甩開既有的各種政治論述與視野,直搗深層的制度問題,這些才是創新經濟的核心。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新竹市文化局
  • 撰寫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創作者
    吳泉源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07/10
  • ISBN
    ISSN10287329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存放位置
    新竹市文化局
  • 檔案授權

    受著作權法保護-僅限於本平台有限度公開瀏覽

    著作人別:自然人著作

    著作保護類型:長期著作保護類型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