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報告 日治時期的1920年代,新竹與苗栗地區陸續發現了蘊藏豐富的石油與天然氣,使新竹逐漸轉為工業城,而台灣總督府更在新竹市赤土崎設立了天然瓦斯研究所,這是台灣第一個以化學工業研究為主的高科技園區,二次大戰後天然瓦斯研究所先被中油公司接收,隨後改隸經濟部並更名為聯合工業研究所,嗣後再改名為工業技術研究院,而員工人數更從戰前的百餘人成長到目前的六千餘人。 有鑑於新竹在高科技研究的既有基礎,國民政府遷台後,清華大學與交通大學即陸續選在新竹復校,1980年代當中央政府規劃台灣經濟的轉型策略時,已經有三個高等學術與研究機構的新竹市雀屏中選,成為台灣第一個高科技工業區所在地。 從一片茶園紅土中站立起來的新竹科學園區,成立至今已經二十八年,目前已經是全球三千多個科學園區中最成功的一個,主要原因除了台灣獨特的前仆後繼創業精神以及勤奮工作態度外,當年位居政府決策者的眼光決斷力與執行力,以及參與規劃與執行的專家與政府官員,共同為新竹科學園區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到底當時在創立新竹科學園區有哪些篳路藍縷的故事值得緬懷,我們邀請當年參與規劃科學園區的成員,目前仍擔任竹科頻率科技公司董事長的侯邦為博士,為讀者追憶當年政府決策者與海外學人顧問們的身影以及擘畫科學園區的經過,並且說明竹科第一家高科技公司的成立經過及對海外學人返國創業的影響。 其次從前竹科籌備處副主任王逵九的回憶文章中,更使我們了解籌建竹科的艱辛與主事者的執行力,我們可以看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籌備處成立後,百廢待舉,從用地徵收受到的激烈抗爭,到廠房、住宅與辦公區的規劃興建,以及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管理條例如何順利的完成立法。 新竹科學園區的成功除了海外歸國學人回台創業所帶躍先進的技術外,以工研院技術團隊衍生的各種高科技公司也紛紛落腳在竹科內,而讓新竹科學園區馳名國際的半導體產業,從幼苗到茁壯,更與工研院密不可分,出身工研院電子所的林錫銘為讀者分析了台灣引進IC技術的經過,以及工研院如何協助衍生的台灣第一家半導體公司──聯華電子公司順利茁壯;專門研究科技聚落形成的許瓊文撶士,則為我們分析了新竹高科技聚落形成的政策因素,以及工研院在促成科技聚落中所扮演的角色。 1990年代以後,受惠於竹科園區的高度成長,新竹地區湧入大量就業人口,平均國民所得攀升到全國第二位,也促成新竹地區的商業榮景持續至今,清大經濟系副教授黃春興為讀者詳細分析科學園區對新竹地區食衣住行育樂產業的貢獻。 但是面對政府在台灣各地發展不同形式的科學園區,而中國也仿效台灣發展科學園區的成功經驗,積極向台灣的高科技產業招手,竹科受到內外夾攻,在二十一世紀新竹科學園區能否持續維持領先地位,新竹地區能否維持以往榮景,也是許多人關心的議題,許多人都認為新竹科學園區應該朝向以創新為主的科學園區轉型,但是清大社會研究所吳泉源教授則直指,創新環境的社會基礎在於能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以吸引創新人才的移入,並指出這是新竹縣市政府未來施政的首要目標。 除了新竹科學園區發展史外,本期文章還包括郭祐孟對十八尖山觀音石像的考察,以了解日治時期引進的日本近畿地區三十三所觀音石像,對日本移民精神信仰的意義,並且嘗試提出復原的建議;何湘妃與陳瑞龍對沈楊林先生的訪問紀錄,則闡述在日本帝國南進政策下,台灣農業義勇團招募訓練與海外的活動紀錄。 范文鳳的專文則探討清朝楊浚與日治時期連橫對新竹士紳鄭用錫詩詞的評價,並指出不同時代對同一個作品會有不同的評價;此外陳百齡經由族譜、戶籍資料與田野調查等方式,考證新竹市百年歷史證善堂守護者非同一周氏家族成員,並且說明周氏家族在日治時期的人際網絡與社會經濟發展。 楊士儀所撰寫的褒忠義民廟祭典的法事科儀,詳細解說釋教法師在祭典上所安排的各種行事,可以讓讀者了解義民廟整個祭典的核心傳統與最終目的。最後張德南對音響與無線電先驅陳鴻詮、老電影人周宜德與社區營造推手高清波的傳記,也讓讀者了解新竹市各行業認真工作者的過往身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