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從舊港到南寮-南寮地區區域核心之轉移

本文以清代南寮的成庄及生態環境、從歷史文獻來看竹塹港的變遷、從機能觀點來論清代船頭溪洲的優勢、清代後期竹塹港泊地及航道的論證分析來分析清領時期的南寮。 日治時期南寮的發展由於舊港港口及行政機能的沒落導致南寮之行政及交通機能的興起。 光復初期南寮庄的發展隨著時代的進步及設備的更新,船隻的噸數也跟著增加。於頭前溪南岸開挖漁港,至民國48年完成。 新竹漁港開闢後的南寮在民國60年代是高峰期,漁船只能利用漲潮時進出,南寮漁港是台灣西北部最重要的漁港。民國70年,為了解決港口淤積及漁船壅塞的問題,在頭前溪出海口南岸,興建現在的「新竹漁港」。 填海造陸所生成的新生地,提供另一個休閒的去處,假日時,人潮湧入港區及海產消費,造就了東大路兩旁大型海產店。光復初期將原屬於十塊寮的萬興庄及原屬於槺榔庄的下牛埔聚落納入,成立南寮里。南寮快速的發展,使的「南寮」成為本區的代名詞。今日的南寮不再單純是一個小漁村,期許漁港的興建及海岸線的開發,將漁村文化及觀光資源納入,已經逐漸成為全國知名的觀光點。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新竹市文化局
  • 撰寫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創作者
    彭東烈、韋煙灶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06/09
  • ISBN
    ISSN10287329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存放位置
    新竹市文化局
  • 檔案授權

    受著作權法保護-僅限於本平台有限度公開瀏覽

    著作人別:自然人著作

    著作保護類型:長期著作保護類型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