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在開發之初處於傳統農業發展的邊陲地帶,具有雨量相對稀少、風強沙多、直接面對海水倒灌的洪災、海鹽侵漬、位於灌溉水源末端、土壤水含鹽量較高等農業發展之不利因素。近海及近河的區位特性,使得早期聚落必須具備防洪避水的自然區位,開發之初的臨河及臨海聚落,必須選在局部高地上落腳,這些局部高地的存在,確保了開墾初期本區聚落與農地的穩定發展。 新竹的海岸地形屬於「洲潟型海岸」,形成潟湖在內、沙洲在外的規律空間佈局,受偶發性的洪氾堆積與人為階段性圍海造陸的影響,在本區100餘年來,共可找到4條不同時期的海岸線:1.1900年前後海岸線;2.1953年的海岸線;.3.1959年海岸線: 4.1966年海岸線。 南寮地區農田水利建設與灌溉技術的轉變:1.灌溉設施興築促使農地的水田化;2.防洪與排水設施的投入促使河岸地帶農田趨於穩定;3.地下水灌溉帶來灌溉水源取得的機動性;4. 防風林的養成屏障臨海聚落並提高農業土地贍養力。 新竹沿海區域發展的特質可說是自然與人文環境辯證過程中人地互動結果的呈現,其區域之自然環境特質是:西臨潟湖、東臨平原、沿海浮復地持續陸化、位居農業發展的風頭水尾等。一方面處處潛藏維持生活及生計的維艱;另一方面卻提供多元發展的潛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