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十三年(1924)修建新竹都城隍廟工程興工,由北門士紳鄭肇基發起,公推其擔任主任委員加以大修,至大正十五年(1926)歷時三年竣工。翌年循例舉行修廟醮事(大拜拜),連續三年,都城隍信眾地區,熱鬧異常,迨至第四、五、六年以後,未有此活動,廟方管理人鄭肇基蒐集眾人意見,提議於第七年(1932)開始,在農曆正月十五日以後至二月二日以前,舉行迎花燈,俾資熱鬧市街,活絡商機,分由東、西、南、北區,分別舉行。如北區由「新樂軒」,南區由「同樂軒」,西區由「振樂軒」、東區則闕如,屆時花燈遊行之陣頭,當由各該區之子弟團擔當。 迎花燈,並非只有陣頭敲鑼打鼓而已,所有展出之花燈,比創意,比手藝,爭奇鬥艷,花樣百出。雖說大家來迎花燈,但逐漸變成為拼花燈,即每年例行之花燈行列之最後壹台之藝閣,訂定一個主題,作諷刺對方之知名人物,使之受了刺激以後,不久或明年能夠跳出來,裝一藝閣及諷刺,這樣方法,雙方亦曾在廟方約定,不能出口傷人,更不應暴力相向,意在使用激將法,吸引觀眾,看看有何怪招奇術施展出來。 台灣光復後,已未有當年新竹城之迎花燈與拼花燈活動,沉寂多年業已不復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