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新竹香山地區的廟宇特色:廟宇會有史事傳說,增加廟宇神秘性,讓村民對於神靈具有敬畏,例如因相信有靈性的石頭而興建的順天宮;參與廟宇興建是社會地位的象徵,香山地區興建廟宇的資金來源有新竹市郊商及當地仕紳,例如由秀才林秀春與地方人士商議捐資的靈興宮;每個村莊皆有廟宇存在,代表村民存在對該地有共同的地域意識,凝聚居民共識,也是居民的集體象徵;整體大香山可說是以土地公和媽祖為普遍的中心多神信仰,實質則是以自然崇拜與人神崇拜為兩大樞軸的民間信仰;許多廟內祭拜多神明,因為有的因祭神的歷史或性能與奉祀主神有關。南北香山的廟宇,不論是早期存在的廟宇或私人廟宇,皆是南香山較多;東西香山的廟宇則呈現東香山信奉土地公、西香山則為海神信仰多,但兩區媽祖信仰都很濃厚。香山長期以來主要的信仰中心是天后宮,香山港廢港後,香山天后宮重要性降低,逐漸以村廟為祭祀信仰中心,大香山的區域意識逐漸消滅。以前的村民因共同信念而建廟,現今是藉由廟宇的活動凝聚村內民眾的向心力,成為社區總體營造的重要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