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1920年代公學校的學習樣態-以1920年新竹公學校的學籍簿為中心

研究日治時期教育的史料從政策和制度的探討,逐漸變成以台灣社會為主題的立場,以務實、客觀的態度去探討。黃詩蘋從新竹國小珍藏的史料中,以1920年新竹公學校學籍簿的資料為分析對象,考察當時公學校的學習樣態。從學生居住地的表格可知大多數人居住於城內及郊區,少數居住外地,但學區比現今大很多,跨區就讀的也不少,可推知當時家長對教育子弟的強烈希望。學籍簿記載入學前漢文學習的經歷,可以知道學生在進入公學校前,多半會先進書房修業漢文,可見社會對漢文之重視,即便總督府以公學校作為主要推廣日語機關,日語教育對台人而言,仍為官方、學校用語,非真正生活用語。學籍簿中的家長職業表格可知就讀公學校的學生家長職業是包羅萬象,涵蓋各行各業,從事最多的農業,應該是由於當時農業人口佔絕大多數,其次為小型零售商,則應與居住地有關,多數學生居住城內,城內則以商業型態為主軸;當地以何種職業為主,學生家長職業亦以此職業為主,或許可以說1920年代前期就讀公學校者已沒有明顯的階層問題。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