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傳習所是日人治台初期最早設立的學校,其目的在培養與日人溝通的台籍官員,新竹的國語傳習所被稱為竹城學館,進入該所者,動機主要是當官吏及學日語,但國語傳習所代表的是殖民政權的官學,送子弟入官學唸書是一種對官方示好、順從現有秩序的表現,相對仕紳接不接受國語傳習所,則展現他們的政治認同所在。據報載推測新竹地方仕紳不願進學校而採取夜學會方式,攫取新時代需要的知識,其對於教育的態度變化,後來實質反映在他們對於殖民教育政策的作為上。仕紳為維持家族優越地位,不喜將子女送入學校學習,並對總督府為公學校常向其募集或催繳經費,避之唯恐不及,後廳署遂直接命令區長收取協議費,近代國家組織的動員形式-強制執行還是取代傳統官方對仕紳勸諭、分說的方式。日後隨著地方治安改善、兼以學校財源隨著官廳的強力募集與地方經濟力成長穩定、當局致力推廣新學校下,逐漸使學校體制融入地方社會習慣之中,承認公學校係一種知識傳遞場合的存在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