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新竹地區近代學校的發軔與地方社會(1895-1911)

新竹百年老校新竹國小及北門國小,可作為探究以新竹市街為中心的地方社會與近代學校的關係。日本領台之初,在台開辦以語言訓練為主的學校,可以說是台灣「近代學校」的雛形。新竹國語傳習所初設在明志書院,培養許多人才進入公家機關服務,可說是台灣最早接受近代教育的知識份子,各地成立許多國語傳習所的分教場,待通譯人才需求不再迫切,日本政府開始將國語傳習所及分教場改編為公學校,新竹國語傳習所便改制為新竹公學校,加上北門國小前身的樹林頭公學校,為新竹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學校,兩公學校後分別改稱新竹第一、第二公學校。國語傳習所分教場時代以來,有「學務委員制度」斡旋在出錢出力的地方民眾及有成立許可權的政府之間,之後這種協力角色則納入學校法規中。在新教育設計上,總督府規範教育大方針及各科目詳細教授內容,學校經營中的督促學生就學、向民眾集金等事,則委諸身為地方社會有力者的學務委員;學務委員制度的設計與運作,可見除了低級的行政體系及自治的保甲系統之外,新教育體系也提供一個緩衝裝置,讓舊社會中的領導階級仍有活動舞台。公學校的經費逐漸變成普遍由所有民眾分攤,稱做「協議費」,後改稱「負擔金」,賦予公課性質,造成民眾額外負擔,卻透過此普遍徵收型態,越多民眾與近代學校發生關係,認為學校是自己出錢辦的,是「我們的」學校。公學校實施數年間,競爭對手是傳統的教育機關書房;兩者的競爭從學生出席、教師教授方式,也表現在校舍建蓋上,俟「書房義塾視察規程」頒佈後,則逐漸影響書房的學習型態,書房開始「公學校化」。近代學校體系便是在這樣合作與頡抗的關係中發展,逐漸被大眾接受,而在地方社會生根,成為百年來台灣社會一部分。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新竹市文化局
  • 撰寫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創作者
    許佩賢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04/12
  • ISBN
    ISSN10287329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存放位置
    新竹市文化局
  • 檔案授權

    受著作權法保護-僅限於本平台有限度公開瀏覽

    著作人別:自然人著作

    著作保護類型:長期著作保護類型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