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報告 近代以來,到學校受教育幾乎是每個人的共同經驗,而台灣的近代教育是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由殖民政府建立起來的。因此,教育史研究不僅是究明殖民政府統治技術的有效途徑,也是了解台灣民眾集體心性的鎖鑰。這樣的大眾經驗,在新竹這個小小的地方社會會呈現出什麼樣的面貌呢?這就是本期『風城教育物語』主題規畫的緣由。 許佩賢〈新竹地區近代學校的發軔與地方社會〉利用總督府公文書、學校檔案及回憶錄等史料,以新竹的兩所百年老校──新竹國小與北門國小為中心,探討近代學校的創設與地方社會的關係,其中特別注意近代學校在地方社會生根的過程中,地方上有力人士的仲介角色及學校經費籌集的問題。李維修的〈殖民政策的展開的地方士紳〉在許佩賢論文的延長線上,利用《台灣日日新報》的報導,進一步探討新竹地區士紳對新式教育的對應及其與官方的互動,指出殖民政策展開及逐漸穩固的過程中,地方士紳逐漸失去在地方文教方面的著力點。 日治時期的教育史研究近年來已有相當多的累積,在史料的發掘及重印方面也有不少成果,例如去年由台灣教育史研究會重新影印刊行的《日治時期公學校國語讀本》(南天書局,2003)即是相重要的成果。在史料的發掘方面,除了總督府檔案有越來越多人利用之外,學校內部的檔案也逐漸受到重視。陳秋月〈日治時期新竹公學校簿介紹〉即介紹了目前新竹國小保存的日治時期學生的學籍資料,並提示了其史料價值。黃詩蘋〈1920年代公學校的學習樣態〉即是利用這批資料所做的一個初步嘗試,探討公學校的通學區域、學生的漢文學習經歷以及家長職業分布。 教育的歷史是考察過去社會的切入點,歷史的教育則是要將這種思考過去的方式傳遞給下一代。黃道遠〈將「教育的歷史」變成「歷史教育」〉介紹了如何將教育史設計成鄉土教材,不僅讓學生了解過去父祖輩所受的教育,也引導學生作「歷史的思考」(historical thinking)。 要了解過去的教育,除了宏觀的考察整個教育體系的建立以及當時的政治、社會背景之外,個人受教育的經驗也同樣重要。胡水旺先生的〈影響我一生最大的小學導師──板中先生〉一文,讓我們生動的看到了日治時期教育的一段小插曲。 教育主題之外,『香山故事多』專輯中的兩篇文章──張琇菱等的〈香山諸神〉又劉彥成等的〈從香山天后官看當地的人際網絡〉都是新竹師範學院社教系地方研究學程成果的一部分。地方研究學程是嘗試結合不同學科的訓練,培養學生研究地方的能力而設計出來的學程。學生的報告以學術研究的標準來看還有許多有待改進的地方,但是他們結合不同領域地方研究的理論與實際操作的技術,基於自己的問題意識,用自己的雙腳踏破考察對象,對小小的村落或地方作出一點知識上的累積,在這一點上應該是值得肯定的。 生死儀禮與宗教信仰一樣,都是每個人都會接觸的事。中研院李匡悌教授的〈靈魂與歷史的脈動〉從雞卵面發掘的墓葬形制探討清代至日治時期當地的社會規範與歷史變遷,新竹市內有許多創建於日治時期當地的社會規範與歷史變遷,新竹市內有許多創建於日治時期的老學校,各個學校應該都留存著或多或少、不同類型的史料,這些史料十分珍貴,是所有市民的財產,應該儘速被發掘出來,加以整理,可能的話出版,介紹給社會大眾。希望藉由這個專輯的規畫,喚起大家對教育史料的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