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北竿大坵分校

1951年,縣境推行國民義務教育,創村村有學校,大坵小島受惠開班,當時屬「北竿區橋仔國校大坵分班」,這也是全縣第一所一島一分班,由王啟端先生當任第一任主任。創校伊始,校舍尚在整建,教學設備及教具缺乏,露天上課,學生席地而坐,當時,全校僅設低年級一班,男生22人,女生16人。1953年福建省政府在此設「閩東北行署」,這兒成了「連江縣塘岐國校(校長林春)大坵分班」(橋仔也成了分班)。這時大坵分班乃只有低年級,學生超齡就讀的很多,1958年大坵分班主任洪樹棟和義教黃柏掄一起擔負起教育學童之職。1959年項傑(湖北廣濟人)接任分班主任,始添置遊樂設施,有浪船、蹺蹺板、鞦韆等遊戲器材。 1960年3月,馬祖地區學區調整,南竿成立中心小學,北竿塘岐國校轄后澳、橋仔、大坵三分班(另有坂里國校轄芹壁、白沙分班)。這個學年大坵有11位學生就讀塘岐國校高年級,由於離家就讀,政府補助每人每月白米10公斤,解決其困難。 962年,大坵分班此時有2間教室,董世樑接任主任,因當年颱風刮倒一間,剩的一間也不過30平方公尺,卻容納23名學生,這間也權充「牛奶供應站」(當時由中國大陸救災總會提供),同時也是教師辦公室、廚房和飯廳,一間教室多種功能。23名學生只讀到三年級,四年級要轉往橋仔分班,五、六年級又要轉讀塘岐國校,家長設法學童寄居北竿親友家。1965年新校舍落成,一、二年級一間,三、四年級一間,沒有工友,營養餐由村民義務協助,晚上有民教班。1970年代陳傳欽任大坵分校主任時期,始建造鋼筋水泥教室、辦公室、廚房、男女生廁所及防空洞。1972年,大坵分校學生70餘人,可說是該分校顛峰期,本地人擔任教師增多。1970年隸屬於禎祥國小分校;1976年禎祥國小併入中山國中小,大坵分校也隸屬於中山國中小。1980學年度,縣府精簡學校大坵分校奉令撤銷。直到1981年,大坵廢村,大坵分校也正式走入歷史成為馬祖教育史上「消失的學校」之一。

基本資訊

  • 所在地-地址
    連江縣北竿鄉橋仔村4鄰164號
  • 免費進場
  • 所在地-緯度
    26.224482
  • 所在地-經度
    119.994287
  • 是否開放
  • 資料來源
    林金炎(2014)。大坵分校憶往【線上論壇】。馬祖資訊網(4月10日)。2018年12月13日,取自https://www.matsu.idv.tw/topicdetail.php?f=183&t=125437;劉宏文(主纂)(2016)。學校教育的回顧(教育志)。載於李仕德、林金炎、劉家國(編),連江縣志。2018年12月11日取自網頁版http://gov.matsu.idv.tw/lienchiang/education.html
  • 撰寫者
    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lat
    26.224482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lng
    119.994287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city
    連江縣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dist
    北竿鄉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address
    橋仔村4鄰164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