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地名沿革:頂寮、下寮(香山港)   

頂寮、下寮(香山港)自咸豐以後至日據中期舊港廢港,一直扮演舊港之輔助港,至於對外貿易及南北交通要道皆具重要角色。於新竹本地帶來其一定份量的經濟力,故於新竹地區重要政商界皆由本地人士的出現,如頂寮鄭坤家族、王娛家族,下寮則有陳鴻儒派下,從清朝之總理至光復初期的陳天錫省議員、翁賜吉家族。頂、下寮沿海的海、漁港聚落特性,致廟宇以媽祖、王爺、大眾爺奉祀為主,境內有四座主要廟宇,其中以下寮聚落中香山天后宮祭祀圈最大。下寮南方之網罟寮有靈興宮、頂寮聚落西有一頂寮土地公廟,另聚落南緣頂寮溪畔有一大相爺宮。清、日之際農村社會仍貧窮,廟宇只存在於較大的聚落,如香山大庄的名烈宮、鹽水之長興宮。本地因香山港的繁榮,宗教文化興盛,天后宮的祀圈含括香山、竹南部分,頂、下實際為經濟文化宗教的中心聚落。時至今日農村繁榮,各村里都有自己的寺廟,天后宮與頂、下寮都已不復昔日風采。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新竹市文化局
  • 撰寫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創作者
    鄧時中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98/04
  • ISBN
    ISSN10287329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存放位置
    新竹市文化局
  • 檔案授權

    受著作權法保護-僅限於本平台有限度公開瀏覽

    著作人別:自然人著作

    著作保護類型:長期著作保護類型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