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南竿42據點(北海坑道)

南竿42據點(北海坑道)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OGDL

南竿42據點(北海坑道)

南竿42據點位於連江縣南竿鄉仁愛村,海岸可見兩個半沒入水中的坑道口,內部則呈現井字型交錯的坑道,坑道長1000 公尺、寬10公尺,漲潮時水深8公尺、退潮時水深4公尺,合計約18公尺。2007年由中國科技大學主持之《96年度連江縣文化景觀普査計畫》調查時,已開放遊客參觀,由交通部觀光局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經營維管。

42據點是為機械化登陸艇進入地下碼頭設計。機械化登陸艇簡稱小艇,又因其英文縮寫代稱LCM(Landing Craft Mechanized)。臨海的坑道口為小艇的出口及入口,內部水道足夠停泊小艇50艘,單一動線設計讓小艇能夠在地下碼頭的水道內順利進出執行任務。1969年1月總統蔣中正批准「馬祖小艇坑道案」工程,南竿、北竿、東引各開鑿軍事型地下碼頭,計畫後更名北海計畫,故專供小艇進行游擊戰時補給調度、保護砲艇、保存戰力之用的小艇坑道又稱北海坑道。南竿北海坑道,工程最為浩大,當時動員全島26師萬餘名士兵24小時三班制日夜施工,使用雷管爆破炸藥外,其餘僅用十字鎬、圓鍬、畚箕等工具,徒手挖掘坑道及搬運石堆,經歷820天後才完成。

坑道工程肇因1958年八二三砲戰爆發,中國人民解放軍隔海砲擊金門島上軍事設施,總統蔣中正有鑑於當時戰況激烈,對於尚未發生大型戰事的馬祖列嶼,下達保存戰力,以守為攻的戰略目標,利用馬祖花崗岩地質堅硬的特性,能夠為兵力及軍武提供極佳的保護,進而著手進行開鑿地下坑道的計劃。北海坑道在內的馬祖坑道,據此應運而生。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連江縣政府文化處
所在地-地址
連江縣南竿鄉清水村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6.144287
所在地-經度
119.933249
是否開放
資料來源
中國科技大學(2007)。南竿軍事類文化景觀普查表。96年度連江縣文化景觀普査計畫成果報告書(附錄一)。連江縣:連江縣政府;好多樣文化工作室(2015)。戰地博物館策展定位與延伸走讀。馬祖戰地遺產永續發展及在地參與計畫結案報告書(頁73-103)。連江縣:連江縣政府;彩麗廣告工程設計有限公司(2016)。105年度馬祖地區牌面改善工作案。連江縣:交通部觀光局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2010)。馬祖軍事文化景觀做為世界遺產的理論建構。連江縣世界文化遺產推動第二年計畫。連江縣:連江縣政府;好多樣文化工作室(2016)。引路人培訓-海上看據點(北竿)。紮根與連結 馬祖戰地文化遺產網絡交織計畫期末報告書(頁104-122)。連江縣:連江縣政府;好多樣文化工作室(2014)。申遺文本擬定。103年度連江縣世界文化遺產推動第六年計畫結案報告書(頁15-85)。連江縣:連江縣政府;林金炎(主纂)(2014)。陣地部署(兵事志) 。載於李仕德、林金炎、劉家國(編),連江縣志。2020年4月27日,取自網頁版http://gov.matsu.idv.tw/lienchiang/military.html/
撰寫者
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