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箬飯[米時]

農曆七月半是中國傳統的鬼節,在臺灣的七月半中元普渡很是慎重熱鬧,但在馬祖的七月半除了祭拜祖先之外,沒有其他的活動。這一方面是因為早期馬祖的環境困乏,過年和元宵節已耗去相當的財力和物力,所以七月半從簡。但是祭拜的供品中,一定會作一種稱「箬飯[米時]」(ㄌㄡㄥˇ-ㄇㄨㄛㄥ-ㄋㄧˋ/loung213-muong44-ni53)的應景食品,那是以糯米糰為皮,紅豆沙為饀包好後搓成圓形,外面再沾一層浸過水的糯米,擺在舖了黃槿葉的箄上,入鍋蒸熟。 早年長輩對未見女子者面貌向人探詢時,常以俏皮口吻探聽這女子是「簸當[米時]」(ㄅㄛˇ-ㄌㄡㄥ-ㄋㄧˋ/po213-loung44-ni53)、還是「箬飯[米時]」來形容外貌 ,前者係指生的好(馬祖話、外表亮麗),後者則是生得壞(馬祖話、面貌皺醜)。ㄌㄡㄥˇ,馬祖話指皺的意思、ㄇㄨㄛㄥ,馬祖話指突起的意思。「箬飯[米時]」因表面沾黏米粒,像凹洞,故引申為樣貌不佳。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 資料來源
    邱新福、賀廣義(主纂)(2014)。歲時節俗(人民志) 。載於李仕德、林金炎、劉家國(編),連江縣志。2019年2月13日,取自網頁版http://gov.matsu.idv.tw/lienchiang/people.html;連江縣政府(2009)。98年度連江縣民俗及有關文物普查計畫歲時節慶、生活習俗(頁110-112)。連江縣:連江縣政府;游桂香(2017)。連江縣地方知識的考掘 —— 島嶼學堂計畫(飲食與衣飾類)成果報告(頁29-31)。連江縣:文化田工作室;宋志富(2013)。傳統點心/玻當【米時】、外表米粒的寫法待查-(4)。馬祖日報(12月26日)。2019年2月13日,取自http://www.matsu-news.gov.tw/2010web/news_detail_gallery_101.php?CMD=open&UID=3324;馮紹夫(2017)。影音/傳統點心-潤飯「米時ㄒ一ˋ 」 大同之家依嬤23日製作手藝。馬祖日報(11月23日)。2020年6月10日,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69&v=vnfyr621aqQ&feature=emb_logo
  • 舉行時間
    農曆七月十五日
  • 辦理週期
    每年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