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竹塹文獻雜誌試刊號編輯報告

編輯報告 洪惠冠(新竹市立文化中心主任)      

新竹地區的文史研究,從民國四十二年發行的《新竹文獻會通訊》於次年停刊之後,便成為民間自生自滅的流浪兒。長期以來,文史研究者欠缺在地的研討園地,使得新竹地區的文史環境日益畸形化。雖然在民國六十五年,新竹縣文獻會利用十餘年前《新竹文獻會通訊》所蒐羅的資料加上當時在各鄉鎮市所舉辦的「耆老座談記錄」,編成了四巨冊的《台灣省新竹縣志》,可是,這些費了心力編成的史料也都紛紛回歸圖書館冊架,欠缺討論和商榷的空間,新竹的文史研究也因而成為少數專家學者的案頭研究。   

《竹塹文獻》的創刊,一方面可說是承接了四十餘年前的《新竹文獻會通訊》,另一方面更是開啟了一扇文史討論的門窗。四十二年出版的《新竹文獻會通訊》,雖然保留了許多珍貴的文獻訊息,可是終究因為本身「內部刊物」的封閉性,使得他和社會大眾之間的溝通受到阻礙,因此,《竹塹文獻》嘗試以多種不同的文體記錄新竹文史,期望能因而擴大討論的範疇,也讓更多的民間文史愛好者能以自己的語言,記錄自己的家鄉故事。   

葉龍彥的《新竹第一家戲院──新竹座》和張德南的《電影全能──周宜得》兩篇文章,是新竹電影史的一部分,前者重探舊史料考掘出一段已經消逝的新竹休閒史,後者則以口述歷史的方式,記錄了新竹在地電影人的過往。

劉益昌《從考古學談區域史研究──以桃竹苗地區為例》,將新竹史的視野上推數千年,從他的演講中,使人明瞭新竹地區的考古工作,是一個尚待開發的處女地。

陳板的《土牛溝和楊梅文化之夢》為一份田野報告,記錄了地方文化人重探「特級古蹟」──土牛溝的過程。

張炎憲《竹塹地區平埔族的遷移與新竹開發》、王家燦《王世傑之背景、影響及家族發展史》與張德南《王世傑與新竹地區的開墾》三篇文字,則是民國八十三文藝季「竹塹思想起」系列講座的內容。張炎憲將道卡斯族的興衰與新竹的開發相互對照,道出弱勢群的歷史命運。王家燦以王世傑後裔的身分口述這位地方拓墾者的種種,張德南則以研究者的角度,為王世傑的功業定位。

黃卓權《文武雙全的治台名將──阮蔡文》,以治史者的嚴謹態度,為阮蔡文立傳。

潘國正《紀政的啟蒙老師──許明薰》,則以紀時報導的筆調,挖出一段不為人知的紀政事蹟。

陳板《本土語个插事者──廖德添》,是以客語寫作的「客家人物誌」報導廖德添這為好管閒事的客語工作者的工作態度。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新竹市文化局
  • 撰寫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創作者
    洪惠冠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95/11
  • ISBN
    ISSN10287329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存放位置
    新竹市文化局
  • 檔案授權

    受著作權法保護-僅限於本平台有限度公開瀏覽

    著作人別:自然人著作

    著作保護類型:長期著作保護類型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