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硩紙

「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馬祖的清明節有「硩紙」習俗,「硩」(ㄉㄚˋ/ta53)是馬祖話的俗體字,字義為「壓也。」臺灣人說的「掃墓」是國語詞彙,馬祖人的口語無此語彙,因此,老一輩的馬祖鄉親都稱掃墓為「硩紙」(ㄉㄚˋ-ㄗㄟ+/ta53-tsei31)。「壓紙」通常選在清晨時分,備妥牲饌、祭品、黃金紙、紙箔等物,赴先人墳墓,將黃金紙覆蓋墓上,上覆土石,稱為「壓紙」,又稱「掛紙」,繼而燃燒紙箔祭拜後,再整理墓地。 早年清明節若要設宴祭祖,在自宅或墳前祭奠皆可(二選一)。1970年代,許多馬祖人遷居至台,但對祖先牌位不在馬祖者,清明這天一定要回到墳墓前祭奠。祭儀結束,就地享用祭品。回家後,宗親對外分送包子,意在展現瓜瓞綿綿,五世其昌的事實。 傳統的華人相信祖墳和風水有關,而風水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家族的興衰。所以除非萬不得已,否則都會不遠千里的回鄉「硩紙」。傳統上,「硩紙」無法委託外人代辦,再好的朋友也不會願意為你出力。而在重男輕女的早期,出嫁的女兒如同外人,依例是不能為娘家祖墳「硩紙」的(媳婦則可以),以免將原生家庭好的風水帶走。

此圖為陳高志先生所攝。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 資料來源
    邱新福、賀廣義(主纂)(2014)。歲時節俗(人民志) 。載於李仕德、林金炎、劉家國(編),連江縣志。2019年2月13日,取自網頁版http://gov.matsu.idv.tw/lienchiang/people.html;陳高志(2017)。清明「硩紙」。攀講馬祖(3月29日)。2019年2月13日,取自https://voiceofmatsu.com/%E6%B8%85%E6%98%8E%E3%80%8C%E7%A1%A9%E7%B4%99%E3%80%8D/
  • 舉行時間
    國曆4月5日
  • 辦理週期
    每年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