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佛教建築經過時代潮流洗禮淬鍊轉型後呈現出與過往不同的特色及社會功能。佛教從明鄭時期傳入台灣,到日據時代因政府整理寺廟導致神佛不分情況嚴重。光復以來日式佛教撤離,因此本省傳統寺院仍是閩式建築為主。民國三十八年後,佛教主要有弘法、社會教育及慈善等功能,解嚴後迅速得面臨轉型,其後設立大學、組織規模變大、社團法人開放、弘法方式多樣、設立本寺分院等。七十年代因房地產暴漲寺院也跟著更新,已不再用藝術文化及宗教意義來設計,而是量化成物質及風水說。另外寺廟設計也要發揮基地特性為宜,作為世俗與佛世界的中介,處理好壞會影響到宗教情緒。隨著機能轉變台灣寺院型態轉變是必然的,本文也舉了幾個空間的活化與利用的例子,希望藉由本文來作為台灣寺院現代化一分省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