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關東橋介壽堂戲院興衰史   

1959年印尼爆發排華運動,使得許多華僑舉家遷回台灣定居。當時僑界領袖章助義、王晉京等華僑見關東橋地區周圍正蓬勃發展,於是合資興建一大型劇院命名為介壽堂戲院,戲院於1960年冬季啟用,成為當時新竹地區數一數二的戲院。1949年國民政府自大陸撤退,大量軍事外來人口進駐促使關東橋地區法展與繁榮。介壽堂戲院因極佳的地理位置與軍事化色彩的明明使得他成為當地民眾與服役官兵的最佳休閒去處,不僅提供新的娛樂場所,同時也為地方文化注入新鮮氣息。50、60反共抗俄年代,附近師生經常集體前往觀賞愛國電影,戲院成為愛國教育的場所。70年代後部隊興建自己的電影院,戲院業績受影響逐漸沒落,1990年左右終於走入歷史,興建成目前關東橋地區的新地標-老爺大酒店。 https://culture.hccg.gov.tw/ch/home.jsp?id=296&parentpath=0,5,238&mcustomize=onemessages_view.jsp&toolsflag=Y&dataserno=201809130024&t=HcccbOnes&mserno=201809060001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新竹市文化局
  • 撰寫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創作者
    吳慶杰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02/04
  • ISBN
    ISSN10287329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存放位置
    新竹市文化局
  • 檔案授權

    受著作權法保護-僅限於本平台有限度公開瀏覽

    著作人別:自然人著作

    著作保護類型:長期著作保護類型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