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新竹當代戲院訪談記錄    電影院篇   

80年代錄影時代已經來臨,電影業陷入三十年來從未有的不景氣,業者一開始認為只要改善經營方式,但到了90年代景氣更差,連港片都無法生存,新竹市的電影院剩下七家。隨著第四台的人口增加,大部分的戲院都在虧本很難支持下去。在繼續經營的電影院中,其中以國際戲院(1955年)的歷史最悠久。新復戲院位於城隍廟周邊,是唯一的二輪戲院,經營者蔡先生認為經濟不景氣,減低了看電影的意願是主因,特別是影像博物館受政府經費補助與民爭利。金象獎戲院以中興百貨為據點,側重服務態度跟播放設備,排片等業務由台北總公司管理。紅藍寶石戲院營運每況愈下,將來可能採多角化經營。華揚戲院為因應觀眾需求,推銷和包裝的概念特別重要,但他認為最大的挑戰是華納威秀影城進駐新竹。舊型戲院如無法隨時代變遷改變,只能被時代洪流淹沒。 https://culture.hccg.gov.tw/ch/home.jsp?id=296&parentpath=0,5,238&mcustomize=onemessages_view.jsp&toolsflag=Y&dataserno=201809130024&t=HcccbOnes&mserno=201809060001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新竹市文化局
  • 撰寫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創作者
    葉龍彥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02/04
  • ISBN
    ISSN10287329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存放位置
    新竹市文化局
  • 檔案授權

    受著作權法保護-僅限於本平台有限度公開瀏覽

    著作人別:自然人著作

    著作保護類型:長期著作保護類型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