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學者摩里斯-阿伯瓦克提出了集體記憶理論。新竹市文化局有心建構本市早期電影文化資產,重新喚起市民回味每個年代的映演史貌,這何嘗不是結合集體記憶的最佳展現。余顯堂於1934年出生,是新新戲院創立後資深的放映師。民國35年至37年是國民政府整編製片機構與審查戲院映演業務的階段,當時好萊塢電影傾銷台灣造成壟斷局面,香港及上海是國片院線賴以生存的片源。民國42年新新戲院開幕,初期以1955年聯邦影業出品的巫山盟最為轟動,當時軍眷是最主要的客源。電影發行為了行銷競爭,刻意將橋段對白濃縮程簡單句型,製成玻璃幻燈片後提供戲院使用。光復後,由於演映業旺盛,課稅名目繁多,戲院計算利潤不划算,乾脆進口海外電影降低成本。戲院史可做為觀察社會現象的活教材,表達當時社會現象與流行風潮。 https://culture.hccg.gov.tw/ch/home.jsp?id=296&parentpath=0,5,238&mcustomize=onemessages_view.jsp&toolsflag=Y&dataserno=201809130024&t=HcccbOnes&mserno=201809060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