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竹塹文獻雜誌第23期編輯室報告:竹塹電影歲月   

編輯報告 / 葉龍彥 電影是科技與人文結合的休閒產品,從製作、發行到戲院映演,更是一項複雜的工商體系。因此,電影史可以說是現代的一項城市文明。戲院,同樣是資本主義的產品,不僅見證影劇互動的發展史,也是一項現代商業文明的象徵。尤其是,電影製作工業的發達,正是代表著國家的富強。而新竹市擁有享譽全球的科學園區,即名大學清華、交大,所以文化局特別推出電影歲月專輯,作為新竹市邁向科學文化城的一項宣誓與期待。 截至目前為止,各縣市政府出版的電影史有:(1)台北市的《西門町的電影史》(1997年,國家電影資料館出版),(2)澎湖的《澎湖的戲院誌》(2000年6月,硓??石雜誌),(3)金門的《金門戲院誌》(1994年7月,電影欣賞雜誌),(4)沙鹿鎮的《沙鹿鎮產業文化調查之──戲院滄桑史話》(2001年8月,沙鹿鎮公所),(5)其他各縣市志的藝文志。但總合起來也沒有新竹市電影文化資產的豐富而深入,因為在本專輯之前,新竹市政府已出版:(1)《新竹市電影史》(1996年5月),(2)《新竹市戲院誌》(1996年5月),(3)《台灣戲院發展史》(2001年12月),尤其是《台灣戲院發展史》是全國性的,可以從該書看出,台灣電影的黃金時代是六、七0年代,映演業則持續至八0年代,換句話說,經營戲院的人在六0~八0年代的三十年間,只要好好經營,大抵都會賺錢的,而八0年代錄影時代已經來臨,電影業也就越來越難經營了,正是娛樂室業逐漸多元化起來的時代。 不過,《新竹市電影史》頁101記載李香蘭到台灣演唱的年代,是錯誤的。實際上,李香蘭(日人山口淑子)到台灣有兩次,第一次是她在1941年1月12日起在台北大世界館,新竹新世界館、台中座、嘉義座、台南宮古座、及基隆座、高雄等劇場,作商業性的登台演唱,所到之處,轟動狂滿,原因是她一年前的電影《支那之夜》及唱片已在台灣十分暢銷。第二次是在珍珠港事件之後,演藝人員不可能再做商業性的演唱活動,1943年她奉令到台灣參加《沙鴦之鐘》的電影演出,此片是台灣(台灣總督府)、日本(松竹公司)與滿州(滿映)三方面合作的皇民化電影,拍攝地點選擇在交通方便的南投霧社,而不是故事發生地點南方澳,(但同是泰雅族的家鄉)。 電影的輸入與戲院的建置,都是日人據台以後的事。電影運動可以說是日本明治維新(歐化運動)的一項現代化運動,日本人也仿效歐美帝國主義,已資本主義方式進行文化侵略。我們從日治時期劇場建築(日人稱戲院為座、劇場為館),其融合巴洛克式,新古典主義於現代式的藝術建築,其用意是提供市民高尚的娛樂場所,讓市民在公共秩序下,接受社會教育的洗禮。最有意義的是,台灣的老劇場建築,正與三0年代世界建築的黃金時代同步發展。尤其是西洋的新美術、體育、音樂等電影一樣,都在三0年代興盛起來。這些現代化現象是整體的,環環相扣、息息相關的,我們可以從電影史看得出來。 本期竹塹電影歲月分三大主軸:電影、戲院與錄影時代來臨。首先,謝水森的「昔時的聲色歡場文化」,詳細敘述日治時期的特種營業(料理屋、飲食店、酒家),正好可以說明戲院業帶動周邊的飲食男女歡樂場所,商機無限;而國民政府來台後,也在1962年正式將戲院業、旅館業、酒家酒吧茶室業等訂定為特種營業,戲院的女服務生也要每月到衛生所接受身體健康檢查,直到1984年3月1日起電影由特種營業改屬為文化事業。其次,葉龍彥的「黃梅調電影的回顧」,是學術性的報導,黃梅調電影也是流行病態,可以喚起影迷的諸多回憶。而陳權欣記者的「搶救龍鳳橋,柯子餘,吳影兩老億當年」,對這部台語片《難忘鳳凰橋》的來龍去脈,有深刻的報導,圖文並茂,生動感人。 在戲院方面,最為豐富,余耀文的「新竹新新戲院的電影歲月」及黃洛斐的「一雙巧手繪盡風城電影的興衰-最後一位用油漆畫出電影夢的民間藝師黃思耀」,吳慶杰的「關東介壽堂戲院興衰史」,都非常詳盡深入,豐富了新竹市的電影文化史料。至於目前尚在營業中的戲院(國際、新復珍、年代、紅藍寶石、華揚清華等),由林曉瑜、何寶籃、宋詩盈、葉宜婷等分別前往戲院,作實地的採訪,他們的報導,正好呼應「錄影時代的來臨」。 電影,是綜合文學(小說)、戲劇、音樂、美術(繪畫)、舞蹈、雕刻、建築等七大藝術而為獨特的八大藝術。所以,本期也刊登相關文化活動的文獻論述及規劃報告_張德南的「新竹都城隍廟的匾聯」,吳聲森的「鄭世璠與周伯陽的圖文集」,清寰的「新竹博物館群的規劃」;尤其是陳怡君對「許不了小傳」相得益彰,使國寶級的天才諧星許不了(原名葉鐵雄,曾就讀新竹市東門國小)的生活原貌與才華,永遠留在歷史上,畢竟許不了有卓別林喜劇的橋段,帶給人們許多的歡笑。 最後,新竹電影大事記,放在台灣電影發展的脈絡,依年代敘述,是相當有創意的編輯,也使得電影作為文化資產看待的文獻整理工程,可謂全功告成。再加上全國唯一的新竹市立影像博物館(於2000年5月21日開幕)開始營運,使得新竹市成為名符其實的電影文化城。 https://culture.hccg.gov.tw/ch/home.jsp?id=296&parentpath=0,5,238&mcustomize=onemessages_view.jsp&toolsflag=Y&dataserno=201809130024&t=HcccbOnes&mserno=201809060001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新竹市文化局
  • 撰寫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創作者
    葉龍彥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02/04
  • ISBN
    ISSN10287329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存放位置
    新竹市文化局
  • 檔案授權

    受著作權法保護-僅限於本平台有限度公開瀏覽

    著作人別:自然人著作

    著作保護類型:長期著作保護類型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