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清代竹塹地區侵墾番界模式之探討   

清代台灣的番界近年成為台灣史探討的重點之一,由於番界牽涉清廷統治台灣政策、族群分布與地權種種問題,因此引起討論的風潮。在研究土牛與土牛溝的問題後進一步以乾隆二十六年、五十五年兩次畫定番界,由西到東依次是漢墾區、保留區、隘墾區。再將乾隆十年福建布政使高山的族群分離政策建議作為三個人文地理區的構想源頭。番界政策訂定後,界外土地雖然原則上禁墾,但實際上卻一直無法阻絕侵墾,到乾隆五十三年因為籌設屯墾制度的需要,又再次大規模處理、分配界外侵墾田園。舉例說明侵墾過程:分配給屯丁自耕、由佃首督收開墾的充公屯租地、收取屯租的非番業埔地等。從單一的番大租模式到乾隆五十五年以後的屯大租模式和隘大租模式加入,使得界外地的開墾來源更加複雜多元。 https://culture.hccg.gov.tw/ch/home.jsp?id=296&parentpath=0,5,238&mcustomize=onemessages_view.jsp&toolsflag=Y&dataserno=201809130025&t=HcccbOnes&mserno=201809060001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新竹市文化局
  • 撰寫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創作者
    王慧芬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02/07
  • ISBN
    ISSN10287329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存放位置
    新竹市文化局
  • 檔案授權

    受著作權法保護-僅限於本平台有限度公開瀏覽

    著作人別:自然人著作

    著作保護類型:長期著作保護類型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