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初期殖民政府設立撫墾署已實施撫蕃策略,1896年三月發布撫墾署官制,其中新竹地區設立五指山撫墾署。當時新竹地區除了閩客人以外,亦包含一部分泰雅族、賽夏族及平埔族。漢民因開墾、伐木製腦等事業與上述原住民接觸頻繁,而形成一股族群交涉與衝突的歷史,日本勢力進入後越加複雜化。日治初期五指山撫墾署約有二十社,大致可分為前山(六社)、後山(十四社)兩蕃。在撫蕃方面,第一步為開設蕃產交易場所,第二步為令署員積極學習蕃語,由統計看來呈現穩定成長。於招徠蕃社稍有成就後,五指山署變開始主動親近蕃人,自然較容易獲得信任,並於當地導入日資,盡量使本島人與製腦業者與日人合作。原本新竹即是一塊族群衝突激烈的土地,日治後五指山撫墾署在實行綏府策略後,便宣告改弦更張。 https://culture.hccg.gov.tw/ch/home.jsp?id=296&parentpath=0,5,238&mcustomize=onemessages_view.jsp&toolsflag=Y&dataserno=201809130025&t=HcccbOnes&mserno=201809060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