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報告 / 江燦騰 本期的主題為「從傳統到現代──竹塹佛教的歷史軌跡(下)」,是延續本刊第二十一期的主題「從傳統到現代──竹塹佛教的歷史軌跡(上)」,因此在文章的選取上,除了重視兩期之間相關佛教歷史脈絡的銜接性之外,更須突顯竹塹地區的佛教特殊性和多樣現代性。 所以本期專文第一篇江燦騰博士的〈新竹市淨業院及佛門女性的百年滄桑史〉,即以北門鄭家在樹林頭的著名私人佛寺百年百年淨業院為報導重點,作者江博士在此文中以對前淨業院尼眾、現任永修淨舍住持釋勝光尼師的專訪內容為主體,再加上相關大歷史背景的解說,以及配上多張精美的現場照片以為佐證,使全文的可讀性增強不少。事實上,北門鄭家淨業院的百年滄桑史,具有極豐富的歷史內涵,有志者可以從齋堂史、齋姑尼眾史、建築史、佛教史、士 紳家族與宗教信仰、殖民與後殖民時期的地方宗教文化史等方面,分別加以探討。故江燦騰博士的此文,實可視為此類文章的第一篇,期待有更多篇關於淨業院的精采文章,今後也能在本刊各期中陸續出現。 本期專文第二篇〈戰後新竹地區最重要的佛教思想家印順導師──記我實際的接觸經驗與我對他的思想背景說明〉,也是江燦騰博士特為本期而撰寫的。此因戰後新竹地區的佛教發展,有相當大的比例,是由於外地多位重量級僧侶的進駐新竹郊區佛寺,並長期致力於僧教育和倡導現代佛教思想,其中又以當代已具有佛教大思想家聲望和影響力的印順導師最為重要,他在新竹郊區所建的福嚴精舍及附設的佛嚴佛學院,即是被海內外華人佛教人士高度推崇的重要佛教教學道場。不過,過去在竹塹文獻的報導中,很少提及印順導師的佛教思想內涵為何?所以江燦騰博士在此篇中,以深入淺出的筆法,將印順導師的佛教思想及其相關背景,都作了清楚的扼要解說,可使讀者很容易即掌握其思想的精髓。 本期專文第三篇為釋果玄尼師的〈近代新竹市高僧斌宗法師行誼略述──詩文、遊蹤及《年譜簡編》〉。這是根據《南瀛佛教》所刊載的多篇詩文,重新抒寫新竹法源寺創立者釋斌宗法師的生平重要行誼及其內在的心靈感受,文辭簡潔,明白易讀。 本期專文第四篇為釋昭慧尼師的〈山居歲月──我在福嚴教學時代的所遇、所學、所思〉。這是一篇文情並茂、才華洋溢的精采回憶錄,以是本期的特邀稿。作者為目前國內最著名的佛教尼僧之一,不但思想敏銳,文筆老辣,又能以俠骨豪情從是佛教社會運動,積極促使台灣傳統佛門兩性不平等的陋習有了顛覆性的新平權思維,所以堪稱為當代台灣佛教女性現代化的指標性推手之一。然而本文作者之所以能有日後巨大的事業成就,其實是奠基於早期她在印順導師所創辦的福嚴佛學院任教的三年內,所以本文內容即是完整而細緻地刻劃她在佛嚴任教三年的所遇、所學和所思,故特別將其推薦給讀者,好讓讀者細細品嚐,再三回味。 本期還有一篇江燦騰博士所撰的〈當代新竹目標佛像名家葉佳讓先生〉介紹文,另配有多張由文化局邱秋容所拍攝的葉佳讓先生在工作坊的雕刻狀況,相當生動。雖然此文是被放在「人物篇」,作為延續第二十一期有關葉佳讓先生的木雕佛像的專題報導,但江燦騰博士在此文中所側重的,其實是介紹葉佳讓先生的習藝過程和戰後竹塹地區佛雕產業的興衰狀況,以反映和凸顯出葉佳讓先生目前從事新風格木雕佛像的特殊意義,所以有其一定的佛教文化內涵在內。 除了上述的佛教各文之外,張德南老師此次發表的〈竹塹天后宮探微〉這篇,是關於竹塹區域民間媽祖信仰宮廟史的記事與史實重建,資料紮實,考訂深刻,故須將全文讀完,方能窺見張德南老師在此文的細節描述與其整體介紹的觀察架構,是環環相扣的。 黃百忠的〈皇天救苦救萬民──乞雨、祈雨〉,有其一貫的幽默和反諷,所以趣味橫生。至於何聰明譯的〈一九三○年的新竹州〉、王學新、王慧芬、賴黃宗、蔡婉緩等作者關於新竹邊區近代以前的開拓史探討,也都有助於讀者對新竹地域開拓史過程的了解。 https://culture.hccg.gov.tw/ch/home.jsp?id=296&parentpath=0,5,238&mcustomize=onemessages_view.jsp&toolsflag=Y&dataserno=201809130025&t=HcccbOnes&mserno=201809060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