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的由來、地名的源起和地名的意義等,是本地居民與生活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由老地名所代表的意涵,不是它的名稱,也不是它的演變,而是它為居民提供了人和土地相互依存的集體記憶與認同。地名的轉變除了反應實質地理環境的改變外,更勾勒人與土地的交流與價值。 從清雍正時的老地名「金山面」至日據時代興建的關東橋木橋提供新竹方便的交通,民國時期最重要的功能是讓山裡農林或礦產能夠順利的運出,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日據時代也曾是興盛的小市集、抗日義軍與日人對峙的地點。 民國三十五年起陸續發展交通、軍事、教堂、教育學校,迄今的新竹科學園區。由「關東橋」地區的變遷過程,除了可以暸解「關東橋」快速的發展與繁榮外,更可以探究地名轉變過程中,所伴隨的地景變遷和生活在這塊土地上人們的詮釋意義。從「金山面」到「關東橋」,除了關係到日據時代殖民權力的展現,更牽扯到國民政府遷台後設置新兵訓練中心與坪埔軍部的過程,這個地名承載的不只是政治語彙,更有著曾經踏過此塊土地人們的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