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的變遷承載了意義的轉化,從金山寺空間的歷史變遷分析中,可以清楚看到寺廟意義的轉化過程。金山寺的起源從清乾隆年間金山面的拓墾經過可以推測出來,當時寺廟除了扮演原鄉的記憶外,更是拓墾的重要生活重心與聚落地標。清咸豐同治年間有不少騷人墨客至此吟詩品茗或遊玩觀賞,透過詩篇得知當時金山寺舊名香蓮庵、靈泉寺,此時的金山寺香火鼎盛,成為竹塹城內外的宗教祭祀中心,更是文人雅士遊山玩水的好去處,也可看出當時金山面地靈人傑的盛況。清光緒十四年由金廣福五位閩籍股夥捐銀重新改建完成,改名長清禪寺;光緒二十年納入新竹縣八景之一「靈泉試茗」。以上過程說明了金山面開墾跟北埔金廣福與竹塹城仕紳有著重要關係,而寺廟正好成為這些開墾勢力融入或角力的場域。光緒二十一年至明治二十九年—從日軍劇台之初開始,長清禪寺是附近百姓為了支援義軍抗日提供糧食儲存的地方,卻在戰爭中遭日軍焚毀;從此代表著日本人推行統治手段的開始。 明治二十九年閩人楊標邀集信徒重建改稱為金山寺後,盛況已不如前。至此金山寺的修建工作幾乎概由不住在金山面的竹塹仕紳出資重建的。光復後金山寺曾持續十多年作為監禁犯法的中國兵臨時監獄對其打擊甚大,直到民國七十四年內政部正式公告金山寺為國家三級古蹟後才出現轉機,後續經營團隊連續舉辦數年迎神遶境廟會活動,帶動香客進香,重新營造金山寺新氣象,對日後金山寺的蓬勃發展居功厥偉,現在的金山寺儼然成為新竹市東區人氣最旺的信仰中心。 金山寺的發展跟金山面的開發脈絡息息相關,除了說明了閩、客族群在拓墾過程的融入與權力關係;在抗日戰爭中更昇華了愛國情操;以及在閩客合作下重建寺廟的過程意義;最後,科學園區徵收抗爭過程中,居民極力保存下來的集體生活記憶空間意義,到如今淪為地方政治勢力利用的宗教祭祀工具⋯⋯等,金山寺都下了最佳註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