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歷史的記載,向來在方志中罕見,甚至呈現在志書上的是貶抑居多。直到光緒年間陳朝龍編纂『新竹縣采訪冊』對客家各方面沿革文化打破以往紀錄方式,特別在「客莊風俗」內容大費心力。 台灣開發過程中,充滿新闢地區的社會矛盾與衝突,政府對台灣消極防範的政策,阻礙移民的開墾;清朝時在台粵人視為「客民」,之後在閩客移民間對立明顯、互動關係惡劣下,反映地方歷史的志書面對難解的侷限困扼,無法持平且公正的採訪紀錄客家史。『新竹縣采訪冊』從編纂至點校、出刊歷經百年,其中「客莊風俗」撰寫為完整篇章,成為台灣方志創新之作。陳朝龍在採訪纂修時將來台較早的漳泉居民視為「土著」,稍晚的粵民歸為「客莊」。采訪冊裡在客莊居民生活習俗採輯上,內容與土著大略相同者不再贅述;相異者分十三類詳加備載,其特色為一、敘述內容比例與土著相近。二、彰顯客家特色,多著墨日常生活特色,筆法力求褒貶持平。非客家人因文獻鮮少論述,對客莊熱忱信仰的義民廟精神難以想像。采訪冊則紀錄頗詳,是一部提供研究義民廟精神的文獻,其中記載懸掛在廟內的題匾許多是官方授匾,表示認可義民信仰且同時予以強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