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竹塹文獻雜誌第32期編輯報告:新竹客家

編輯報告 在概念上,新竹市在族群的分類向來屬於「福佬」,然而新竹市也有許多客家人,根據福佬籍的柯建銘立委在2004年立委選舉之前所使用的資料,「新竹市人口共有三十八萬人,而客家鄉親有十一萬餘人,將近三分之一」。這個統計數據如何取得,實際的生活狀況如何,相關資料卻很少。本期竹塹文獻嘗試從客家族群的角度觀察新竹市的文化處境,希望能提供不同的觀測角度,展現新竹市的多元文化生活面貌。 新竹市的客家人口分布情形,似乎從沒有過正面的分析資料,因此研究新竹市的客家處境幾乎都要藉助其它史料與資訊。如果新竹市的確有三分之一客家人,這麼高比例的客家成分,卻沒有足夠的資訊實在也是難以想像的現象。如果回顧新竹市的客家族群分布的概況,可以發現客家客家人在新竹市隨著歷史的變遷也有所轉移、進出與滲透,種種的現象也有賴進一步的研究與分析。 早期的新竹市客家人多數居住在城市的邊緣,城內是商業為主的社會,主流的語言的為泉州福佬話,即便有不少客家籍的生意人進入城內,客家話(以及客家文化)仍舊屬於邊緣。經過將近三百年的相處,卻累積了某種不明原因,使得客家人在新竹城內不斷隱形,客家人必須學習福佬話,福佬人在新竹城內並不像在竹北般願意學習客家話,這樣的現象似乎表現出新竹市城內的族群差異性仍很明顯。 近幾年客家運動逐漸蔚為風尚,漸漸擴大到不同的領域與部門,在客家運動的思維仍以文化為主軸,尚未擴及經濟或社會層面,然而新竹市的主流語言從戰前的泉州福佬話轉移到戰後的國語話,客家話卻從未有機會成為通用語言(更不用說主流語言),這個現象或許也顯現出經濟條件與政治處境也是影響文化認同的要重要因素。城內即使漸漸住進了愈來愈多的客家族群,然而終因某種文化的單向(朝向福佬與國語)發展趨勢,客家似乎必須隱身或解體以才有機會在城內爭取到生存的機會。 關於新竹客家人與新竹城內的語言環境的格格不入,我從小就聽著媽媽所說的一個真實的故事。戰後,盆舅媽和她的姪子旺恩進城,旺恩告訴盆舅媽,「盆妗(饒平客家話:姑母)、盆妗,妳在新竹不要跟我說饒平(客語),在新竹說饒平會給人笑,要說饒平等轉六家再說!」客家人進城,自己的語言必須擺在家裡,這已是新竹客家人的歷史經驗。 媽媽出生在六家,距離新竹市只有公車十五分鐘的車程,六家人在許多日常生活用品上相當依賴新竹市的資源,也提供了新竹市相當數量的農業產品。她自己的切身經驗就是具體的歷史寫照,媽媽在戰後初期就曾經和她的姐妹挑著自己種的蔬菜徒步前往新竹市販賣,三十多年之後又搭著新竹客運到新竹市東門市場採購自己經營的六家麵攤所需要的肉類和貢丸。然而,這麼緊密的互動關係卻無法化解新竹城內城外的族群緊張關係。 張德南的【新竹縣采訪冊的客家歷史淺釋】,是一篇深具功力的文獻閱讀劄記,他從一百多年前陳朝龍的著作中,閱讀到新竹城內人對於客家族群前所未有的重視程度。相較於此,在以往述及新竹的地方志書中,客家不但未能受到重視,甚至還受到相當偏頗的對待,陳朝龍從篇幅與文字的描寫上都對客家族群有前所未見的正面性。 羅烈師的【管窺新竹市街客家居民】,從日本時代的「新竹街庄要覽」分析新竹市的客家與福佬的人口組成,發現客福比約為一比九,這個數據和問前就選舉文宣和客家學者所估計的一比三或一比四相差頗為懸殊。他也以實際的案例觀測客家人進入新竹城內變成新竹人之後,客家元素如何在家族之內持續維繫的實況。 吳慶杰的【寺廟空間的變遷與意義的轉化-以新竹市金山寺為例】,以在地客家人的觀點整理新竹市最大的客家聚落-金山面的信仰中心金山寺的歷史沿革,並指點出金山寺在鄉土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古蹟文物的獨特價值。吳慶杰的另一篇文章【關東橋地名的由來】,透過自身的生命經驗、歷史資料的爬梳與實地的田野探訪,撰寫關東橋、關西橋的地名變遷,同時也從老地名的歷史回顧中,重建了當地消失的歷史資訊。 謝水森的【回想昔時南門街一帶商業活動】,是他系列「憶往」文章中的一鍽,本文特地從客家人進城的南門街一帶寫起,以自身豐富的生命經驗描寫日本時代到戰後的商業面貌,一方面觀察到客家人如何將農特產品運入新竹城的商街表情,也分析當地的商業經營型態。 鍾心怡的【新竹客家傳統建築之探討】,整理自他所主持的一項研究計畫,他在新竹縣進行客家建築的田野調查工作,整理出新竹縣客家建築的幾個特色,如果有機會跟新竹城的傳統建築相互比較,或許可以研究出更進一步的客福族群的空間差異性。 吳慶杰的【對新竹市客家公共事務的期待】,是一篇對剛剛成立的新竹市客家事務委員會的諍言,也是對新竹市客家文化之路的一個期許。陳板的【河壩彎彎•稻米之鄉──苗栗三灣米再生的希望】,寫的雖是遠在三灣的稻米,可是卻是新竹市民的糧食來源。在國人日漸重視有機米食的時刻,新竹市民也有機會享受到無農藥的良質米,只不過如何維繫良質米的來源,不足是市場機制的問題,還有種田人與消費者之間的相互信任與呵護關係。 另有兩篇文稿都是務實的記錄文件,何湘妃與陳瑞玲的【劫後餘生話當年──田耀勳先生的故事】是針對日本老兵的口述歷史訪談記錄,主角是新竹竹東客家人,當的是日本兵,戰後因為謀生又得當個「國語人」,是個十足的時代人物。黃進仕的【新竹市第三級古蹟關帝廟「修護動工」儀式之紀錄】,是一篇老老實實的田野調查報告文件,應是竹塹文獻雜誌第二十五期【新竹關帝廟歷史發展、建築特色與祭典儀式探究】(2002年10月)的延續記錄。 本期的「新竹客家」原本希望生產更多的基礎資料,然而,終究因為種種的原因,仍舊只能「管窺」新竹客家,仍有許多已經露出端倪的線索,值得繼續挖掘。例如,韋煙灶論文中所指出的「光復初期因本地沿海陸化的瓜熟蒂落及退輔會介入海埔地的開發,吸引大批桃竹苗『內山』地區人口飽和後溢出的客家族群陸續遷入,全部居住於新開發之『內海埔』,計有鍾、池、林、范、古、郭、江、徐等姓氏,為第三波移民。」像這樣,戰後移入新竹市的客家人應該也不在少數。社區營造案例中也不乏客家參與的成分,例如古賢社區的參與成員就有不少客家人。香山區在新竹市重新升格為省轄市之後才正式納入新竹市的行政範圍,靠近新竹縣寶山鄉的地區,也有不少客家聚落此外,因為特定的行業(如鐵路局、公務員與教師)進入新竹市的客家人也不在少數。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新竹市文化局
  • 撰寫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創作者
    陳板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05/01
  • ISBN
    ISSN10287329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新竹市文化局
  • 存放位置
    新竹市文化局
  • 檔案授權

    受著作權法保護-僅限於本平台有限度公開瀏覽

    著作人別:自然人著作

    著作保護類型:長期著作保護類型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