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震為主題的古典詩始於鄭用鑑〈地震行〉、林占梅的〈地震歌有序〉。 〈地震行〉在佈局上,用映襯的技巧營造意外與無奈的情境、地震當下的感受,就寫作技巧而言,佈局隱健,就原創性方面,〈地震行〉就不免引起爭議,甚至令人失望;其詩寫作年次無法從詩內線索確知所指何時、何地地震。 林占梅的〈地震歌有序〉,就其記事功能、寫作技巧、災難關懷而言,堪稱是嗣後臺灣文人寫作地震關懷詩篇的典型,包含獨立的地震主題、主觀的災難關懷與客觀的記事功能,而所謂的記事功能是指記錄時間、起點,甚至地震的程度、影響所及的災難概況等。其詩寫作年次可推斷為咸豐元年作為下限,但不必非繫於咸豐元年不可。 臺灣先民對於地震,先是處於蒙昧狀態,視之為災異,所以常在天災與人事間作聯想;嗣後,民智漸開,已能理性看待地震,但在理性看待之外,對地震災難應有更深入的關懷,對受災民眾應該設身處理以同理心表示體恤,並建立生命共同體式的觀念,使人道精神成為理所當然的素養,此為本文借鄭用鑑〈地震行〉、林占梅的〈地震歌有序〉加以辨析,希望能在臺灣古典詩中找到地望關懷詩篇的寫作典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