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從心聲到臺灣詩學--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古典詩壇的變遷

從心聲到臺灣詩學--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古典詩壇的變遷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從心聲到臺灣詩學--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古典詩壇的變遷

本文企圖以1947年二二八事件作為時間段限,觀察事件前後臺灣古典詩壇主要的發表場域—《心聲》、《臺灣詩學》等刊物,除企圖藉此釐清二二八事件對古典詩人所造成的刺激與影響之外,更期待進一步刻劃戰後初期古典詩壇創作內容、版圖等的轉變軌跡。 日治時代有《詩報》提供詩歌創作發表場域,迨經戰爭、終戰,空間大為縮減,直到「臺灣心聲報社」建立後,創刊《心聲》,延續《詩報》聯絡全臺詩壇之重任,刊載數量之多,說明了二二八事件前詩社、吟會活動之蓬勃。傳統詩人感受到日治至終戰以來新文學、日文學的挑戰,進而以振興漢學為己任,投身辦報。1946年底《心聲》最後一次出刊,道出了行政長官公署對臺灣出版業檢查制度過於嚴苛的情形。二二八事件過後,臺灣文學界走入沉寂,古典詩壇也經歷了一年的銷聲後,1948年10月《臺灣詩學》創刊,其創刊宗旨:「維護文化,宣揚國學,充實吾人精神食糧」。到了《臺灣詩報》出版時,68位省內外發起人聯名發起,說明了曾今可為促進省內外交流,進而整合臺灣古典詩壇所做的努力。《臺灣詩學》至《臺灣詩報》仍然可見戰後臺灣的感動仍深深感染著人民。至此詩人儼然已將「臺灣之光復」的意義延伸解釋成「漢家」的復興以及「漢學」「大雅」的重啟,甚至於詩人的工作在於「文章報國」,藉之得以收「興邦定國」之功效。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從心聲到臺灣詩學--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古典詩壇的變遷 / 撰寫者:新竹市文化局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新竹市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151522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新竹市文化局
管理者
新竹市文化局
撰寫者
新竹市文化局
創作者
溫席昕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3/11
ISBN
ISSN10287329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出版者
新竹市文化局
存放位置
新竹市文化局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