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報告 本期「文學專題」共收錄四篇論文,有詹雅能〈1895 世變哀歌:劉梅溪及其《乙未年遺稿》〉、莊怡文〈如何記憶一座城市:新竹知事櫻井勉的旅臺生活〉、王品涵〈由練習到熟習:論魏清德的偵探小說創作〉、溫席昕〈從《心聲》到《臺灣詩學》: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古典詩壇的變遷〉,基本上涵蓋日治以後至戰後初期五十餘年間,有關新竹地區文人的個人創作及文學活動。茲概述如下: 其一、〈1895世變哀歌:劉梅溪及其《乙未年遺稿》〉一文,討論的是乙未年因故無法內渡的文士劉梅溪這個個案,透過其所遺留之《乙未年遺稿》,觀察劉梅溪內渡前及其過程中,以至最後無法內渡的心路歷程。這份新出土的詩稿,保留了近兩百首乙未年時期所寫的詩歌,作品中充分表達詩人面對世變下的哀痛與控訴,尤其該作品依時創作,藉由時間的連續性,以其強烈而濃密的情感,譜寫出亂世中文士之所見、所聞及其內心苦悶,進而描繪出乙未年間的臺灣圖像。由於在此具有關鍵時刻的年代,而能留下如此完整之創作,就目前文人作品集中實屬少數,因此對於劉梅溪的個案研究,遂頗具其獨特意義。 其二、〈如何記憶一座城市:新竹知事櫻井勉的旅臺生活〉一文,針對日治時期第一任新竹縣知事櫻井勉,在其治理新竹期間藉由詩歌創作與本地仕紳文人互動往來,這不但使其主政期間政務得以順利推動,也為其往後數度因商務活動重抵新竹時的人際網絡,建立穩固的基礎。本文尤其著眼於描繪建構櫻井勉的旅台生活樣貌,分從「帝國之眼下的風土民情」及「重視友情且樂於出遊」兩面向敘述。前者以其殖民統治者的觀察視角,體現臺灣氣候與風俗的異國情調書寫,同時也肯定總督府的殖民與理蕃政策。後者則就人情與遊賞的心境,述說在竹期間的人際往來、遊歷經驗所賦予他的記憶與情感。因此,不管是公是私,櫻井勉的後半生在偶然機緣下與新竹這個城市發生了一段難解的邂逅關係。 其三、〈由練習到熟習:論魏清德的偵探小說創作〉一文,論述魏清德由新竹公學校教諭轉任臺灣日日新報記者後,在創作歷程上,除傳統的詩文外,更跨越到小說的寫作,其中尤以偵探小說的成果更為臺灣推理小說史的前沿,譜出了美好的一章。全文藉由魏氏七篇偵探小說的題材內容、情節安排與結構鋪陳來討論魏清德小說的創作軌跡,分析他從練習偵探書寫到熟習地掌握偵探敘事手法的歷程,而從這個歷程中,本文也進一步觀察了創作者思考模式的轉換與敘事典範的移植,這對日治時期臺灣文人學習西方通俗小說的創作,提供了一位先行者的寫作範式,更彌補創作史上的一段空白。 其四、〈從《心聲》到《臺灣詩學》: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古典詩壇的變遷〉一文,從場域的觀點,討論戰後初期近五年間,臺灣古典詩壇的生態變化。作為一個作家,臺灣的漢詩創作者相較於那些慣用日語寫作的現代文學作家,在終戰後,他們可以免去跨越語言的障礙,逕自延續其創作生命,而同時也藉著此一漢詩創作空間,搭建起省內外文士交流互動的舞台。至於他們如何互動?互動的內容又是甚麼?本文作者透過《心聲》與《臺灣詩學》兩份戰後初期所發行的詩刊,歸納分析其創作者與創作題材,進以觀察臺灣古典詩壇場域的變化與轉折。 專題論文之外,本期「家族系列」中特別收錄鄭枝田先生〈返鄉祭祖與金門家廟〉一文。該文藉由報導式的筆法紀錄了2012 年新竹鄭氏族人的一段返鄉祭祖之旅,全文充滿近鄉情怯之悸動,述說了族人們的返鄉情懷。行文中一邊敘事,一邊議論,有現況描寫,也有歷史回顧。尤其是對陳進娘祖媽一生行誼的追溯,感念其對鄭氏家族貢獻,以及東溪家廟興建始末的考察,彰顯鄭氏家族的血脈親情,均讓人體認到傳統家族那股不可忽視的凝聚力。 「竹塹信仰」中則選刊了溫國良先生的〈明治三十六年新竹廳之宗教概況〉,本文藉由明治35年至36年的三期宗教報告書,分析當時新竹的宗教分布與發展概況。全文揭露了三份報告書的全譯文及其原始文獻圖像,資料彌足珍貴。同時更就此資料做進一步的比較與分析,發覺當時官方紀錄的新竹宗教活動現況,主要有日本佛教中的曹洞宗、真宗本願寺派、淨土宗、日蓮宗等四宗派,以及基督教的新教長老會派。這對研究日治時期新竹宗教史,甚或臺灣宗教史,可謂是具有第一手價值的史料。 而「竹塹人物」系列總計收錄三篇文章,第一篇為計安邦先生的〈竹塹之光-- 張清郎的音樂人生〉,張清郎教授是臺灣著名的聲樂家,一生貢獻臺灣音樂教育,培育無數優秀學子,同時也留下不少成名的演唱曲,本文以傳記形式記錄了張教授一生行儀,為新竹子弟留下一位音樂教育家的典範。第二及第三篇為張德南老師的〈詩書畫三絕--- 范天送〉與〈游筆人生--- 鄭世璠〉,張老師秉持人物志立傳的精神,為兩位在書畫方面表現突出的新竹先賢,記錄他們的藝術成就以及對地方的貢獻。而這兩位藝術家的共通特點是,除了藝術表現手法上具有其獨特性與創新性外,更重要的是他們對藝術美的追求理念與致力藝術教育推廣的精神。 最後,感謝本期各篇作者的賜稿,豐富並深化了竹塹學研究的範疇與內容,同時也要感謝文化局長官及編輯同仁的協助,方能使本期順利出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