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台中。魚市場中,魚販正一手將一隻魚尾被繫上繩環的魚遞給一位梳著髮髻的老婦人,另一手則接過老婦人手中的錢。市集中的交易並不像在超商購物那樣毫無彈性,顧客是可以與店主論價,而店主也願意為了鞏固客源而給予顧客優惠。
婦女們倘若要煮一道魚料理,則必須要到魚市集裡選購,才能購得較新鮮的漁材,雖然一般市集裏也有販售漁獲,但當時的冷藏保存技術尚不發達,這些運送到內地市集的海鮮僅僅是用冰塊來冷藏保存,在過程中難免會有冰塊融化、冷藏溫度不夠低溫等狀況發生,所以若要購買到新鮮、剛上岸的魚,仍必須到漁市場購買,且通常臨海市集販售的漁獲會比內地市集要便宜,因為可以省去運費、冰塊冷藏的費用,且由於是直接與漁夫交易,便少去了攤商從漁夫那兒進貨的成本。
本批照片由時任台灣基督教救濟會第五任主任的薛培德牧師拍攝。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是一名美國籍長老教會牧師,任職救濟會主任的任期為1959年3月至1960年11月,在臺期間負責統籌藉由基督新教的管道進入臺灣的美援物資,在他的相片中常可見救濟物資發放時的景況。此外,薛培德牧師在工作之餘(或是在前往物資發放地點的途中),也會使用相機拍攝當時臺灣的風土民情,留下了1959年至1960年間的臺灣影像紀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