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時間:1959年至1960年期間。
拍攝地點位於臺中,詳細地點不明。頭戴斗笠、穿著傳統服飾的居民,其臉上透露出些許擔憂,可能是因為太陽下的長時間等待,或者是擔心無法獲得這次的補給物資。在當時物資貧乏的年代,能夠免費領取的美援物資可以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若錯過了這次物資發送的時機,要等到一次的配發週期過後才可能再有配給可以領取。 政府會限制人民不得交易這些配給物資是有原因的,首先,當時的救濟物資有一大部分是美國教會團體依據美國國內的「四八零公法」向美國政府申請,並輸送來臺救濟貧民,是他國人民的愛心,不應將救濟物資作為圖利之用;再者,將這些免費的救濟物資流入市場,本土產業根本無法與之競爭,會導致本土產業無法重新再起。政府在各方檢討、討論後,於1962年正式發布「私自買賣救濟物資取締辦法」。
本批照片由時任台灣基督教救濟會第五任主任的薛培德牧師拍攝。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是一名美國籍長老教會牧師,任職救濟會主任的任期為1959年3月至1960年11月,在臺期間負責統籌藉由基督新教的管道進入臺灣的美援物資,在他的相片中常可見救濟物資發放時的景況。此外,薛培德牧師在工作之餘(或是在前往物資發放地點的途中),也會使用相機拍攝當時臺灣的風土民情,留下了1959年至1960年間的臺灣影像紀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