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時間:1959年至1960年期間。
拍攝地點未知。居民們正吃著熱騰騰的蘿蔔糕。一名女童眼神直挺挺地看向攝影師,她穿著格子花色的衣服。旁子內還剩下一、兩塊蘿蔔糕,不過女童似乎已經對食物失去了興趣。女孩身旁的孩子正開心地笑著,他的眼神似新月那樣的彎。一旁的大人無不開心地笑著,似乎看見了什麼好事情的發生。在華人過年時,蘿蔔糕也是餐桌上常見的一道料理,因為它是以蘿蔔(菜頭)所製成,故有「好彩頭」、「好兆頭」等吉祥含義。在今日,蘿蔔糕除了在餐廳可見,連路邊小攤、早餐店也可以嚐到蘿蔔糕的美味。
蘿蔔糕是中國東南沿海省份居民的副食,隨著福建、廣東移民而流傳到臺灣,除了臺灣以外,凡是有華僑生活的國家也多有此料理,比方說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蘿蔔糕的製作方法是將白蘿蔔切絲,並加入糯米粉、切碎的臘肉等其他配料,再蒸煮或煎炒而成,不同地方還會有不同的料理、調味方式。
照片由時任台灣基督教救濟會第五任主任的薛培德牧師拍攝。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是一名美國籍長老教會牧師,任職救濟會主任的任期為1959年3月至1960年11月,在臺期間負責統籌藉由基督新教的管道進入臺灣的美援物資,在他的相片中常可見救濟物資發放時的景況。此外,薛培德牧師在工作之餘(或是在前往物資發放地點的途中),也會使用相機拍攝當時臺灣的風土民情,留下了1959年至1960年間的臺灣影像紀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