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龜山島。兩名漁夫完成了今日的捕魚作業,將使用過的漁網從漁船上卸下,並搬到海岸邊的罟(ㄍㄨˇ)寮,準備將用過的漁網曝曬於此,其中一名漁夫正低下身子將張開的漁網捲曲起來。罟寮是漁民們用來曝曬漁網、堆放捕魚工具的簡易屋舍,僅有支撐屋頂的樑柱及茅草屋頂,相當地簡陋。海岸邊的卵石被海水潑濕,在黑白相機的拍攝出來的照片裡,顯得有些暗沉。 龜山島上的聚落是一個海島漁村,居民們以打漁為生,社會相當地重視漁夫的技術。船家與海腳(島上對漁夫的稱呼)以魚季為單位,簽訂契約形成勞資關係,船家與海腳的關係並不像農業社會的地主與佃農的關係一般,海腳可以自行選擇替不同的船家工作,契約條件上並不會單方面受船家宰制,技術優異的海腳便可以與船家簽訂條件較好的雇傭契約。
本批照片由時任台灣基督教救濟會第五任主任的薛培德牧師拍攝。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是一名美國籍長老教會牧師,任職救濟會主任的任期為1959年3月至1960年11月,在臺期間負責統籌藉由基督新教的管道進入臺灣的美援物資,在他的相片中常可見救濟物資發放時的景況。此外,薛培德牧師在工作之餘(或是在前往物資發放地點的途中),也會使用相機拍攝當時臺灣的風土民情,留下了1959年至1960年間的臺灣影像紀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