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時間:1959年至1960年期間
拍攝地點龜山島。物資送抵龜山島上的消息在村莊傳開來,居民們放下手邊的工作,從住家中集合到廟宇前,幾名晚到的居名邁開步伐跑了起來。集合的地點是拱蘭宮前的廣場,正對拱蘭宮的街道是島上最熱鬧的一條市街,廟宇是以磚瓦建造而成;一旁有座兩層樓的水泥、磚瓦房屋,周邊其他屋舍則以島上的建材製成,如:海邊的卵石、島上的茅草等。屋外放有堆砌與綑綁著的枯枝,以及居民們晾在屋簷內外的衣物。島上傳統上是以當地建材來建築房屋,島民們認為只有神明居住的廟宇才可以用磚瓦建造,不過這樣的思維在六零年代過後便逐漸改變。幾名較有錢財的住民從島上(外地)運來建材、請來師傅,建造了這些水泥樓房,這些樓房在颱風來臨時,便成為島民們避難的居所,照片右方的兩層樓建築為龜山島的派出所。
拱蘭宮是島上唯一的廟宇,現今的廟宇可見廟簷是損毀而不對稱的。有兩種說法,一是說廟宇的主神更換時,須將廟宇重建,而當時為了節省資源僅象徵性的敲毀廟簷;二是說當年村落集體遷村時,也一同將神祇請往新居,而荒廢的廟宇則敲毀廟簷,以避免有魍魎占居。
照片由時任台灣基督教救濟會第五任主任的薛培德牧師拍攝。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是一名美國籍長老教會牧師,任職救濟會主任的任期為1959年3月至1960年11月,在臺期間負責統籌藉由基督新教的管道進入臺灣的美援物資,在他的相片中常可見救濟物資發放時的景況。此外,薛培德牧師在工作之餘(或是在前往物資發放地點的途中),也會使用相機拍攝當時臺灣的風土民情,留下了1959年至1960年間的臺灣影像紀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