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宜蘭。兩名婦女一同扛負著兩袋麵粉,一名男子則手握著竹桿,準備接過手扛負面粉。這些麵粉剛從貨車上卸下,現在將搬運到一旁的小船上,接著運送到位於宜蘭外海的龜山島上。這些麵粉是來自於美國的援助物資,是美國當地生產盛餘的作物,這些過剩的產物以較低廉的價格售予或是免費捐贈給臺灣。其法源依據最早來自於1948年的《援華法案》以及後續於1954年在美國國會通過的480號公法(其全名為《發展農業貿易及協助法案》)。 龜山島上的地理條件並不適宜種植米、麥等糧食作物,僅能種植蕃薯、花生以及用於搭建屋頂的茅草,米、麥則仰賴本島供應。長久以來,鄰近龜山島的幾座宜蘭港口便與島上有著密切的往來,民生物資藉由宜蘭港口輸往島上,而島上的漁民則將漁獲載至港口販售,港口的漁民可從島民口中瞭解外海的魚況。(Barry L. Schuttler/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