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多面向現代佛學論述在戰後新竹(之一):戰後享譽全臺佛教界多年的李世傑及其佛學譯述

李世傑,新竹北門人,1919年出生。從小隨母親出入佛寺齋堂,讀完中學後就開始長期自學。1946年他申請日本曹洞宗私立駒澤大學的函授課程,學習中西哲學、印度哲學。1953年在朋友推薦下進入臺灣大學圖書館工作,大量接觸館內豐富日文佛學著作,在他個人的研究與翻譯下,許多印度哲學與佛學的著作被引進臺灣佛教界。後來他到善導寺內附設太虛佛教圖書館兼職,負責分類編目工作,並以館藏為依據,用一年的時間整理完成一份「佛教圖書分類法」底稿,於1962年出版,為日後臺灣佛教界普遍使用的分類法。同時他也在許多佛教學院教授佛學課程,尤其俱舍、唯識、大乗起信論、因明學、華嚴要義、三論玄義等課程別具特色。自1960年代至1990年代,他是臺灣最著名的重量級佛學教師。2003李世傑病逝,享年84歲。李世傑生平多項著作,內容涵蓋編寫與翻譯類,尤其是翻譯日文佛學書籍多種,極具參考價值。77歲的時候曾接受嘉義竹崎香光寺比丘尼釋自衍採訪,寫成〈臺灣地區佛教圖書分類法的前輩──李世傑居士〉一文。透過口述資料,我們可以更加理解李世傑其人。 李氏桃李滿天下,但由於環境與時代限制,他自行編寫的著作內容,很多已經過時,也缺乏現代學術史的問題意識與現代佛學研究的創新。即便如此,作為佛教學者與教師,他完成了從戰後至今佛學過渡期的使命,而他翻譯引進的日本佛學名著,也依然襯映出他作為優秀翻譯家的地位。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