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源講寺興建於1944年,是臺灣佛教史上第一座弘揚中國天臺宗的「講寺」。與臺灣常見的傳統佛教寺廟或道場很不相同,它的建築物沒有華麗的彩繪與雕飾,為了融合禪宗與現代佛教生活化及新人間佛教思想的推廣,引進了新佛寺建築的理念,使得矗立在古奇峰—新竹八景「古奇遠眺」的景點—的法源講寺,已然成為臺灣佛寺與佛教藝術的重要傳播中心。 法源講寺地點古奇峰位於今天新竹東南方丘陵地上,舊名土地公坑,清代即為文人雅士郊遊盤桓之處,日本統治時期第一任新竹縣知事櫻井勉在此修築了大觀山館,即為法源講寺前身。 法源講寺開山祖師為釋斌宗法師,生於1911年,俗名施能展,鹿港人士。1924年剃度出家,佛學上堅持漢傳佛教。1933年前往中國福建、寧波等地學習天臺教法。1937年回臺弘法,首開臺灣僧人研究佛學經典之風氣,講習遍布全臺。1942年後因身體不適靜養於新竹法王寺,遊覽古奇峰後,決定在大觀山館舊址興建法源寺,經信徒捐獻供養籌款日幣九千餘元,1944年竣工。法源寺亦設有南天臺佛學研究所,做完青年僧才教育養成之所,可見與中國天臺宗一脈相承之用意。1958年斌宗法師圓寂後,覺心法師成為第二代住持。他邀請雕塑大師楊英風為寺內塑造佛像與大雕塑作品,為佛教建築引入藝術家創作開了先河。至後第三代住持仁慧時期,設立「財團法人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及「法源講寺別苑」,致力於佛法與佛教藝術文化之推廣工作。第四代住持寬謙時期增建的法源蘭若園、法園禪林,皆奠基於永續理念,保持與大自然共處之心,並走向現代化建築。 在法源講寺從傳統佛教建築走向現代實驗性建築的過程中,沒有顛覆,沒有破壞,而是透過楊英風大師現代化佛教藝術的引進介入,讓傳統與現代相互輝映,同時貫穿佛教義理,讓法源講寺的建築不論內外都能展現佛學的內在意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