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時間:1959年至1960年期間。
西南沿海(詳細地點未知)。草地上架設著幾根桿子,桿子上曝曬著一張漁網,漁網的後方是四四方方的魚塭,這些魚塭由相互垂直的土堆所構成,裡頭眷養著供人們食用或做為飼料的魚蝦。一名女子肩上挑著擔子,擔子的兩端各繫著一個竹桶,桶子裡可能裝著餵養魚群的飼料;土堆交錯的十字路口坐落著一間茅草屋頂的小矮房,一名男子正向矮房走去。更遠處,幾柱電線桿豎立在魚塭間的道路上。與現今臺灣人印象中的魚塭有著些許差異,那時的魚塭中還沒有自動化的打氣機,魚塭林立處看似相當寧靜。 臺灣的養殖漁業自荷據時期開始發展,當時荷蘭人招募中國東南沿海的居民來台從事水產養殖漁業,而養殖漁業早在大陸發展許久,對漢人漁民來說可以是駕輕就熟。臺灣的養殖漁業在民國五零年代以後有著長足的進展,多種魚苗的人工繁殖技術、飼料及自動化設施的發展,使得漁獲量大為提升。
本批照片由時任台灣基督教救濟會第五任主任的薛培德牧師拍攝。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是一名美國籍長老教會牧師,任職救濟會主任的任期為1959年3月至1960年11月,在臺期間負責統籌藉由基督新教的管道進入臺灣的美援物資,在他的相片中常可見救濟物資發放時的景況。此外,薛培德牧師在工作之餘(或是在前往物資發放地點的途中),也會使用相機拍攝當時臺灣的風土民情,留下了1959年至1960年間的臺灣影像紀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