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時間:1959年至1960年期間。
西南沿海。屋舍中,一名漁夫正在修補手頭上的漁網,他手上拿著一枝竹梭,梭子頭上繫著網線,將梭子穿繞進破損的網眼中,再次地織成緊密的網子。漁民的身子看起來相當健壯,經年累月的討海人生活,使得他身上的肌肉相當結實有力。屋舍的角落擺放著其他漁網,除了手上的漁網以外,男子還得一一檢查其他的網子,畢竟漁網是漁民們賴以為生的工具,若網具不夠完好、堅固,後果將呈現在他們的漁獲量。 每次出海捕魚過後,漁民們便會檢查所有使用過的漁網,一旦發現有破損,便會立即修繕損壞的地方。將漁線繫在竹梭上,以方便穿進細密的漁網中,在補完破洞以後,再漁網上塗上少量的油漆,這會使得漁網變得堅固且不易吸水,有利於漁網在水中的移動速度,在油漆出現以前,是使用動物的血液塗刷在網線上。
本批照片由時任台灣基督教救濟會第五任主任的薛培德牧師拍攝。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是一名美國籍長老教會牧師,任職救濟會主任的任期為1959年3月至1960年11月,在臺期間負責統籌藉由基督新教的管道進入臺灣的美援物資,在他的相片中常可見救濟物資發放時的景況。此外,薛培德牧師在工作之餘(或是在前往物資發放地點的途中),也會使用相機拍攝當時臺灣的風土民情,留下了1959年至1960年間的臺灣影像紀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