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時間:1959年至1960年期間。
此張照片拍攝於金門。左側的男子左手持著鉗子將鐵片固定在臺座上,右手則拿著小鐵鎚,與右側的男子交互敲打著鐵片。兩名鐵匠相當地孔武有力,不斷地反覆敲打、塑造鐵片的形狀。一旁放著幾件要被回收的鐵器,水壺、鐵畚箕底座將會被鐵匠分解、敲打成可以再被利用鐵片。屋舍內,一台研磨輪盤擺放在椅凳上,鐵匠完成初步的塑形後,便會用研磨器具做近一步的修整。 照片左側的牆壁有些殘破,壁面上可見一層水泥的填補在縫隙、破洞中。金門的傳統建築多以在地材料為主,比方說:當地的花崗岩石塊、海蚵殼燒製而成的白灰等,至於水泥要等到五零年代後才開始出現在金門的建築中。海島上的村落多會以當地可以獲取的物品做為建材,不僅可以減少購買成本,也可以順帶減少將建材從它處運至島上所需要的運輸成本。
本批照片由時任台灣基督教救濟會第五任主任的薛培德牧師拍攝。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是一名美國籍長老教會牧師,任職救濟會主任的任期為1959年3月至1960年11月,在臺期間負責統籌藉由基督新教的管道進入臺灣的美援物資,在他的相片中常可見救濟物資發放時的景況。此外,薛培德牧師在工作之餘(或是在前往物資發放地點的途中),也會使用相機拍攝當時臺灣的風土民情,留下了1959年至1960年間的臺灣影像紀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