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1960年代金門戰地風情(4):理髮店與人力風扇

拍攝時間:1959年至1960年期間。


此張照片拍攝於當年金門金城鎮中興路9號的理髮店。一名身穿汗衫、短褲的中年男子正看向薛牧師,他的神情很是開心,他手、腳分別握著、踩著繩索,繩索的兩端點都打了繩結,形成了兩個可供人抓、握的繩環,這兩條繩索牽引著一塊長布,為早期的人力風扇,以降低屋內溫度。一名男子坐在屋內的椅子上,理髮師正用剪刀替他修整髮型。理髮廳並非封閉式的工作空間,屋舍鄰近街道一側是開放式的櫥窗,在街上的居民可以直接看見裡面的工作情況。屋外的婦女用金門當地典型的黑白格紋花帔布當作背巾,背著她襁褓中的孩子,在街道上販售著水果。「花帔」,也稱作「花帕」或是「花佩」,為金門地區的傳統育嬰包巾,通常花帔中心會以紅棉線繡一「卍」字,傳統習俗上認為其有驅邪避凶以及保佑平安的作用。除了用作揹負嬰孩,在金門的禮俗中,花帔也是嫁娶、婚慶以及各式慶典的必備物品。地面上鋪蓋著菱形磚,磚上刻有花朵的圖樣,是當地人從外地購進來的建材。傳統上,當地人會以在地資源做為建材,比方說:花崗岩、海邊的珊瑚礁石灰岩等。不過在戰後這樣的情況就改變了,越來越多的居民會從臺灣本島上購買建材,瓦磚、磁磚、水泥等,陸續出現在近代的建築物中。


本批照片由時任台灣基督教救濟會第五任主任的薛培德牧師拍攝。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是一名美國籍長老教會牧師,任職救濟會主任的任期為1959年3月至1960年11月,在臺期間負責統籌藉由基督新教的管道進入臺灣的美援物資,在他的相片中常可見救濟物資發放時的景況。此外,薛培德牧師在工作之餘(或是在前往物資發放地點的途中),也會使用相機拍攝當時臺灣的風土民情,留下了1959年至1960年間的臺灣影像紀實。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新世語文化有限公司
  • 貢獻者
    檔案管理者
    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創作者
    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 資料使用語言
    zh-TW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