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宜蘭,大溪漁港。舢舨上的一位船夫用茶水招呼岸上的工作人員,身後的兩名男子正將貨物搬入船上,船上的空間不少,可以裝載一定數量的補給物資。船上有不少以紙箱裝載的貨品,貨品是來自美國的捐贈物資,根據政府與美國所簽訂的協議內容,美國會將生產過剩的農產品,如:麵粉、奶粉等,以較低廉的價格售予臺灣。這艘船準備開往龜山島,並將補給物資一同送往,同船的乘客除了協助配發的人員以外,救濟會的數名成員也會搭乘這艘船,後者是為了視察龜山島上的物資補給狀況。 在交通不發達的年代,除了離島地區需使用航運來載送物資,本島地區也經常會使用航運做為運輸手段。藉由四通八達的航道,這些貨物可以迅速地送往不同的地方。在公路、汽車尚未普及的年代,航運是很好的運輸管道。
本批照片由時任台灣基督教救濟會第五任主任的薛培德牧師拍攝。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是一名美國籍長老教會牧師,任職救濟會主任的任期為1959年3月至1960年11月,在臺期間負責統籌藉由基督新教的管道進入臺灣的美援物資,在他的相片中常可見救濟物資發放時的景況。此外,薛培德牧師在工作之餘(或是在前往物資發放地點的途中),也會使用相機拍攝當時臺灣的風土民情,留下了1959年至1960年間的臺灣影像紀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