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時間:1959年至1960年期間。
1960年代,新北市-烏來。一輛臺車在軌道上緩緩地前進,臺車的後方由一名車伕辛苦地推動著車輛。車伕的兩臂上流著剔透的汗珠,因為長期推動著臺車,兩側手臂的肌肉很是發達;車伕腳下穿著一雙布鞋,並在小腿外側包裹一層布料。一道鐵軌在車伕的腳下,臺車便是在這軌道上移動。車輛的四個角分別有一根柱子,車輛後方的兩根柱子是讓車伕用來當作施力點,以方便推動臺車;前方的兩根柱子則讓前座的乘客扶握,以避免顛簸的路程中,乘客不小心失衡而跌落臺車。 臺車以人力推動,在軌道上滑動,構造簡易,且易於快速搭建,在偏遠地區尚未完善交通系統前,是一地的主要交通方式,在觀光化以前是給身份較高貴的人搭乘。在20世紀初,常見於日本及其殖民地內。(Barry L. Schuttler/攝)
本批照片由時任台灣基督教救濟會第五任主任的薛培德牧師拍攝。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是一名美國籍長老教會牧師,任職救濟會主任的任期為1959年3月至1960年11月,在臺期間負責統籌藉由基督新教的管道進入臺灣的美援物資,在他的相片中常可見救濟物資發放時的景況。此外,薛培德牧師在工作之餘(或是在前往物資發放地點的途中),也會使用相機拍攝當時臺灣的風土民情,留下了1959年至1960年間的臺灣影像紀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