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時間:1959年至1960年期間。
1960年代,新北市-烏來。一座木橋搭建在湍流的河道上,木橋相當地簡易,使用幾柱長木拼湊成足以橫跨河川的橋樑基座,在以兩側的繩索垂吊著數根與基座樑木垂直方向的木頭,木頭上鋪放著木板,木板之間並非沒有縫隙,而是相互堆疊;走在橋梁上的行人看起來相當地驚慌,緊緊抓著兩側的繩索不敢放開,若一不小失足,便會掉入河中,相當地危險。橋樑兩端都釘著一個告示牌,警示著不可以五人以上一起通過橋樑,可見其耐重之低。對岸的行人正從山坡上走下來,通往山坡上的階梯看起來也相當簡陋,還有幾顆崩落的石塊就這樣堆放在山道上。 在過往的年代,交通工具及建設尚未革新、普及,交通不發達的區域難以運輸建築物料,只搭建供人通行使用的便橋,這類型的便橋無法承載太多人數的重量。(Barry L. Schuttler/攝)
本批照片由時任台灣基督教救濟會第五任主任的薛培德牧師拍攝。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是一名美國籍長老教會牧師,任職救濟會主任的任期為1959年3月至1960年11月,在臺期間負責統籌藉由基督新教的管道進入臺灣的美援物資,在他的相片中常可見救濟物資發放時的景況。此外,薛培德牧師在工作之餘(或是在前往物資發放地點的途中),也會使用相機拍攝當時臺灣的風土民情,留下了1959年至1960年間的臺灣影像紀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