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鳳凰殿已拆卸牌匾

鳳凰殿已拆卸牌匾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鳳凰殿已拆卸牌匾

林投鳳凰殿舊廟肇建於民國38年(1949),在民國67年(1978)拆除,部分木架構現置於二樓東廂房之中,為澎湖後窟潭大木匠師葉得令現今唯二留存的作品。1949年至1959年間,葉根壯隨叔父葉得令奔走各處搭建寺廟,此一時期施作的工程大多採用木架扇結構,現今唯有吉貝村觀音寺以及林投鳳凰殿的寺廟之中,尚有留存舊木廟時期的斗栱、大楣、步通等木架構之外,葉得令時期的作品大都被拆除殆盡。
鳳凰殿坐落於林投村,位處澎4號縣道由隘門村進入林投村坡底的南側,坐西朝東,在隘門村進入林投村的坡頂即能看見的廟宇。
鳳凰殿創建於何時已不可考,據廟記所載,僅知曾於日治大正15年(1926)重修,在民國37年大修,民國60年及民國63年增建兩廡及偏室。
現在廟貌是民國71年10月所竣工落成的。 鳳凰殿為二層式宮殿,樓上供奉文衡聖帝,樓下供奉萬、薛、池三府千歲,並在樓上左右兩側建有鐘鼓樓,是一座金碧輝煌的廟宇。其施作匠師葉得令司阜與及其徒弟葉根壯司阜共同完成。

在澎湖所有王爺廟系統,大部分與閩南及臺灣本島接近,唯獨湖西鄉林投村鳳凰殿,自成特殊系統,奉祀過程充滿傳奇色彩,為村人津津樂道。

鳳凰殿奉祀的三府王爺,分別是萬府王爺萬慈誠、薛府王爺薛清池與池府王爺池德良。其中,萬慈誠據傳是唐朝安南(今越南)人,3位王爺互為好友,共同組織軍備平隋末戰亂,因此成為協助大唐開國的功臣與36位進士之一。

根據林投村流傳的傳說,萬府王爺約莫500年前顯靈於林投社蓮花山上,故建「萬府廟」;200年前,林投村民外出捕魚,因迷失方向漂流海上,忽見一木柴散發光芒,引領村民平安歸村,後來木柴顯靈指示需雕作神像,神像完成後,自言乃「薛恩主公」,村民將之奉祀於村中公廟「萬府廟」,後改稱「萬薛府廟」。

民國71年重修廟宇,因村民認為林投的地形彷如鳳凰,有鳳凰永遠護佑著村落居民之意涵,發聖恩的蓮花山即立於其中,故改名「鳳凰殿」並沿用迄今。

因鳳凰殿三府王爺被視為靈驗神明,萬府王爺曾分靈至隘門的三聖殿(主祀神原登記為金恩主,91年已改為萬恩主);接著又隨著移民,分靈到臺灣各地,分布眾多,但主要在南臺灣,例如高雄前金扶風殿(列為古蹟)、扶發殿、南臺路文衡殿、鳳山鳳發殿與鳳興宮(現遷至楠梓);屏東市楠樹腳扶正殿、福州街扶風宮(列為古蹟);東港承帝宮;臺南小南崑明殿、崙頂威靈殿、府城開帝殿開興堂;彰化竹塘萬府宮及新北三重思文壇等。其中高雄前金的扶風殿與屏東扶風宮因建廟歷史悠久,已列為當地的古蹟保護。

【匠師資訊】

葉根壯(1932-2014),台灣澎湖馬公後窟潭人,為台灣傳統建築技藝中的大木匠師,業內尊稱為「壯司」。葉根壯所參與或設計製造之廟宇作品接近百間,主要集中在澎湖一帶,在台灣本島僅有少數作品。

2010年被列為「重要傳統藝術」及「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但惜於2014年,因搭乘之復興航空222號班機發生墜機事故,在此事件中罹難。 葉根壯之作品包括澎湖天后宮、馬公城隍廟、西嶼王爺廟等重量級古蹟。另外對擘畫、細木與鑿花都非常擅長,是澎湖地區重要的大木匠師。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班馬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撰寫者
班馬傳媒
貢獻者
創作者
葉得令、葉根壯
時間資訊
登錄日期
2019/05/15
媒體類型
照片
檔案授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