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志卷首下/新竹市志史略/新竹地方志/戰後新竹:科技、工業的發展,頁116-126。
本市在日本統治時期即有工業基礎,日本殖民政府在規劃其全島性之產業分工時,亦將發展工業列為新竹州的方向。一九三〇年代中期起,日本殖民政府之所以提出「新竹工業化」,主要是著眼於新竹地區豐富的地下資源,即石油、 天然瓦斯、煤、鐵、石灰、珪砂、陶土等。這些地下資源的調查和利用,舉其大者有:(一)珪砂調查,日本礦業株式會社在竹東附近發現天然珪砂,估計藏量有83,634,000噸,可用為化學工業中提煉銨(NH4)的原料。 昭和十二(1937)年在新竹市赤土崎設硫安工場。(二)煤礦調查,從東北部的基隆至新竹苗栗的雪山山脈西側,有相當豐富的煤礦產量,新竹州在大溪內栅、竹東及南庄一帶有開採計畫。(三)石油、天然瓦斯的開採,主要地區在苗栗一帶。透過開採資源所建立的新竹州工業,包括製鐵、石油化工、硫安工業,及利用森林所發展出來的梓腦和植物油工業。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首下〉,第116-126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