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日據時期:公共事業

新竹市志卷首下/新竹市志史略/新竹地方志/日據時期:公共事業,頁86-90。

為求產業的開發,必須先著手整備交通,故日本人以完成完備的交通網絡為初期治臺的急務。在鐵道建設方面,雖在日本領臺前,光緒十三(1887)年,臺灣巡撫劉銘傳奏請開辦鐵路,光緒十九(1893)年鐵路之架設已完成臺北至新竹路段,長五十五哩(78.1km),但清代所築鐵路,設計不良,傾斜急峻,甚為危險,故於明治三十二(1899)年開始陸續改良部份路段,於明治三十五(1902)年三月大抵完成,舊線遂廢。並繼續往南延築。大正元(1912)年,鑒於南北往來日漸頻繁,開始著手築造複線工程,至大正八(1919)年四月始竣工。原位於枕頭山下的新竹火車站於清光緒十九(1894)年十一月設立並開始營業,大正二(1913)年於南門外另建新站,即今所見之新竹車站。除官設縱貫鐵路外,另有帝國製糖會社之湖口線及下山支線,用於該社之原料搬運,並不搭載一般貨客。

本件內容節錄自《新竹市志》,〈卷首下〉,第86-90頁。(新竹市:新竹市政府,民86年)

民國72年內政部公布地方志書纂修辦法後,新竹市政府即著手新竹市志叢書之修訂。歷經7年的資料整理,彙集各界學者撰寫編修,終於在民國86年出版八卷共16冊的集大成志書,將新竹市從史前至民國75年的歷史地理、政治社會、教育文化、地方經濟及人物等內容一併納入,不但是民眾了解新竹市的入門書典,也是協助後進學者研究新竹地方知識的基礎文獻。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